中国人的活法,都在茶里面。
人间自是有“茶痴”,而其中多半都是中国人。这可并不是在夸张。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的发源地,华夏民族历史里,几乎少不了茶的踪迹。
唐代陆羽在《茶经》里也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
到了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俗称“开门七件事”,更是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可见,作为沿袭千年的传统,茶早已悄悄融入中国人的集体基因之中。但,如果只把茶,单纯地当作饮品,那未免小觑了它。
国人对茶的热爱,远不止因为“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倚赖。
茶,在很多时候,是专属于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正如知名的焙茶大家詹勋华说:“几十年来我被茶安慰,好像在《易经》的比卦里,我和茶交心。茶像拐杖,可以探路,可以探知不同个性在茶里的结果,好像不同生命的循环。
它用细致柔软,让你怡然自得。茶真的可以依赖,是值得交的朋友。”所以,我们喝的,不仅仅是茶本身。
而是一份感知,一番可与世界万物,包括自己在内,互为接纳包容的过程。
说起喝茶,许多人总觉得很讲究。但梁实秋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
其实喝茶,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比如生活之中,会有很多味道,有清净,有趣味,有热闹。
喝茶也是如此,独饮可得幽,是不被打扰的清净。两人知己对饮,可得雅趣。而大家聚在一起围炉品茶,便是最好的团圆。
我们难以改变过去经受的不如意,也难以预料在未来还要奔忙多少回。不如,在一个人的时候,泡点龙井。
茶叶青青,在玻璃杯里打着圈儿,浮浮沉沉,起起伏伏。一人饮茶就像品人生,茶入愁肠的一刻。一切嘈杂和纷乱便静止了。
凑近杯口,冒出腾腾白气,连眼睛都是热的,绿茶香,随之沁入心脾。与茶共度一杯时间,给当下一个缓冲,让心灵小憩一下,觅得一缕心安。
一人饮,宛如抛开世间一切,无案牍劳形,无丝竹乱耳,只有一茶,一壶,一盏。世界清静,内心清净,便是幽。
一人喝茶,很平静,若总是独饮,也有些孤独。与人相伴喝茶,虽惊扰了自处时的静,却带来了小小乐趣。
想起唐玄宗,不仅喜欢喝茶,还喜欢与妃子斗茶。各自取出收藏的好茶,轮流烹煮,然后品评,再分高下。结果斗不过梅妃,最后还输了。
而一到宋代,饮茶之风更盛,“斗茶”不再只是富贵闲人之间的游戏。
那在文化人之间的“斗茶”,可不是比拼谁的茶更名贵,而是作为奖品出现在游戏中。
曾听人言,喝茶最好是一二人,三人或者以上就过于热闹了,没有茶之清静,也难以静心品尝。
茶可以喝得很雅,也可以喝得很俗。那在逢年过节,中国人喝茶就是一件俗事,简单就好,更喜热闹。品字有三口,大家围坐喝茶,便是品。
朋友、亲人来了,无论是第一次见面,还是十分熟络,进门一杯茶,是一种普通的习惯,更是一种礼貌。
主人家煮水,备茶,投壶,冲水,出汤,分到杯子里,道一声:“请喝茶!”是欢迎到来之意。
酒足饭饱之后,又一起落座客厅,此时的围坐饮茶,进入高峰。
小孩子喝不惯茶,常常抿一点就走,吃糖吃瓜果,在一旁玩耍。大人们也都无事,喝茶闲聊,消消食。
过年过节,老友、亲人们许久未见,七嘴八舌讲讲这一年发生的事情,去了哪里,做了什么,各自过得怎么样。
一句接一句聊,一杯接一杯喝,茶就这样下了肚。就像红楼里的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
聊到兴头上,来一杯温热的红茶,就算用来解渴,又有什么关系呢?望着杯中红润的汤,听着家人们的“絮叨”,心中生出一阵浓浓暖意。
茶其实都带点寒性,而红茶是完全发酵茶,偏温性,几乎不伤胃,大过年常常酒足饭饱,来杯红茶消消食,老少皆宜。
中国人喝茶是简单的。自用时,一人饮可得幽,二人可得趣。请客时,三人可得品,过年过节中国人喝茶,品的是一种融融的热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