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饭,原路返回。
午后竟然下起了小雨,天桥上人依然多,拍照的人有增无减,我和朋友躲躲闪闪,生怕误入路人的镜头,一路跌跌撞撞的往前走。
一个人走路的时候,总是目不斜视大步流星的走过,用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一旦旁边有人一起陪着,就要照顾另一个人的感受,不自觉放慢脚步,悠闲的边走边说。
就这个速度,一天还是走到了微信运动的冠军位置,三万多步。直走到脚底板发麻,脚踝也跟着疼。
让我不由得怀疑,自己真的来上海减肥来了。
游客实在是太多了。南京东路从下午堵到晚上,广播里的女声一直在重复提醒“外滩晚上没有烟火表演……”
言简意赅就是,快点走,别在这儿逗留。
一路从南京东路到外滩,人多的不像话,一个个渺小的身影,堆叠成人山人海,去奔赴一场盛大隆重的约。
如果从高处往下看,只能看到一大波密密麻麻的人流缓慢拥塞的往前移动,听不见声音,看不清脸,只有无数的人头涌动汇成的河流,没人会在意一滴滴小水珠。
就像在集体活动中,个体永远没有任何存在感。
当我双手扶着外滩的栏杆,向东方明珠和它的朋友看过去的时候,我终于明白,它们为什么会成为上海的标志。
即便是第一次来上海,我也经常能看到它们,在各种杂志封面,电视节目中。
可当我真正站在那里的时候,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它像是一个精致的模型,一个男孩爱不释手的积木玩具,小心翼翼费尽心机一片一片拼贴在一起,不断堆叠增高,相互错落,高矮相傍。
它离我很近,又离我很远。
在外滩匆匆拍了几张照片,就往白渡桥的方向走去。
准确得说是外白渡桥,在外滩北面的苏州河口处,是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
那是依萍跳河的地方,也在《上海滩》里反复出现过,冯程程和许文强最喜欢在那里漫步。
电视剧把那桥拍的很好看,现实中看就是一座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钢铁小桥,中间通车,两边过人。
突然想起《情深深雨蒙蒙》片尾曲中最经典的一个镜头,那是书桓和依萍的第一次约会,他们站在桥上,背后是夕阳西下,暖色调的画面,书桓不知道说了什么,惹得依萍忍俊不禁,害羞的扭过头来,低头整理耳边的头发。
时光流转,民国的建筑保存至今已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景点。
此刻正是黄昏,没有饱满的暖色调,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驻足欣赏,只匆匆路过,潦草拍了几张照片。
桥上没有冯程程和许文强,没有何书桓和陆依萍,只站着些许游客,面容疲惫麻木,抬手便是自拍,低头便是修图。
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个女同学说她到上海旅游,去看了白渡桥,听她说旅途中的种种遭遇。只是只言片语,却叫我心驰神往,脑补出一幕幕生动美好的画面。
电视剧里出现过的地方,对那时候的我来说太过遥远,太过奇妙。
我对除了我生长的小镇以外的地方,充满了好奇心。
对于通过电视和书本抽象而单一的认识世界的人来说,外面的世界,大多是脑补出来的,仅仅凭借那一点经验,揣测各种符合内心对外部世界想象的可能。
像是隔着蒙蒙雾气观赏远山深海,因为足够朦胧,所以才足够美好。
可当自己踏过万水千山,来到它们面前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对它们有很大的误解。
那些东西的存在并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它们是比我还要久远的存在,它们身上背负了太多的私人情感。
谁能凭爱意,让富士山私有。
富士山不只是富士山,上海不只是上海。
隔着数十年的光阴,我来到它们面前,给曾经心向往之的自己一个交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