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己主义悖论”是19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 密尔提出的,它的本意是“对个人幸福的执着追求,将干扰甚至妨碍幸福的实现”。
这样类似的观念在《论语》中并不鲜见,比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胸怀天下,心系苍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立人”、“达人”、“成人”为目的,以身边他人的幸福为幸福,以未来苍生的整体幸福为幸福,比起其他人,他的幸福构成更复杂,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许多人幸福的集合,所以这些人的一点一滴的幸福都是他的幸福,他的幸福是每时每刻每个人的愿望的实现,所以他本身更容易得到幸福,而且他的专注会让他获得更丰厚的幸福。这也恰恰说明不执着于个人的幸福,正如五柳先生的“不汲汲于富贵”,他更容易获得内心的平静和丰盈的幸福。
反观当下,多少人将获得幸福作为自己生活的直接目标,美其名曰“爱自己”,“活在当下”,振振有词“今朝有酒今朝醉”,“莫使金樽空对月”。但是天亮了,酒醒了呢?最痛苦莫过于“清醒之后无路可走”(鲁迅)吧。更不用提人们沉醉于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刷抖音,追剧,网游,麻将,泡酒吧,打卡网红地,我们到处寻找快乐,“收割”幸福,匆匆忙忙,热热闹闹,结果呢?梦醒时分,一片虚无,无尽寂寥。《娱乐至死》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正是我们热爱的东西。”毁掉我们的幸福的,往往正是我们以为会带给我们幸福的。
毫无疑问,幸福是我们每个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是她是如此的不可捉摸、不可“争取”,你越是急切地想要获取她,你越是得不到她,就像好的睡眠一样,当你目光焦灼,攥拳跺脚,下定决心地说“我一定要睡个好觉”时,你通常是得不到一个好睡眠的。
如果此刻你感觉不幸福,不如起身为你身边的同学端一杯热水?不如去厨房转转看看妈妈需不需要你端一盘菜?或许,你会发现你的幸福就在同学感激的一笑里,就在妈妈欣慰的一点头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