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羲之创造书法奇迹后,江西出现了一个杰出诗人陶渊明,用一种疏离黄花的隐秘生活,归结了魏晋时代。
远离官场的田园是他所描述的精神此岸,古风淳厚的桃花源则是他所向往的精神彼岸,他为今后的种族中国文化史中是支起了一个世外桃源的理想境界,因此名垂千古。
但在当时他已具有了一种罕见的反驳之力,在他之前魏晋名士看穿了以曹操、周瑜为代表英雄时代建立的一系列后英雄时代传奇,而陶渊明则把他们也看穿了。陶渊明觉得魏晋名士的种种作为还有一点作态,因此他又回归寻常生活并在寻常中安然自立。
于是,我们眼前就出现了从英雄到名士,再到陶渊明的三段论结构,也就是第1段慷慨激昂型的文化人格,第2段游戏反叛型的文化人格,第3段安然自立型的文化人格。这三段文化人格后来反反复复出现在中外文化史上成为一种通行模式。
我很喜欢第段,更欣赏第三段文化人格,即陶渊明那段。记得二十几年前我作为全国最年轻的校长,上下都完全不理解,我就在辞职仪式上朗诵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那一天是陶渊明,帮我做一件事。我要跳出结构做一个更宏观的整体扫描了。中国文化因为诸子而成熟,因为秦汉而红,但因为魏晋而凄美,但是这一切都没有能没有能够让庞大的中国文化实体造成一种脱胎换骨的创新力度,不管怎么说显然是老了。
但我前面讲的陶渊明,老子和孔子学说已经传承了900多年。900多年这是多么漫长的岁月,如果还不老化,那就不是一个正常的问题了,因为一切正常生命体,都要经过新陈代谢、中国总是讲创新、创造,但以为老就是力量。其实即使是老宅子,老庭院里的老主人,也已经无法掩盖整体疲态,以及在疲惫中不合时宜的胡作非为,人是如此,文化更是如此。幸好3、4世纪中国文化在这种整体老化的危机中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居然是来自北方的马提车。
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