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覃木木
| 育儿路上不孤单,用心陪伴每一天|
今日分享内容精要:
对抗孩子哭闹暴躁等异常情绪的CCAT法
不要逢人便夸自己的孩子
夸奖要注重过程和品质
01
第一天上学,太兴奋了!
儿子上周六第一次去上学,是亲子班(年龄两岁半多),需要爸妈陪同上课,所以严格来说也不算是正式上学。
其实这么早给他报亲子班也是无奈之举,按计划是打算明年春天满3岁才给他报班,主要是体验下老师、同学间的相处模式以为上幼儿园做过渡准备。但我们家附近幼儿园太少导致异常火爆,唯有报该校的亲子班才可以提高被录取的几率。
所以说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尤其是有了孩子后。
由于我们经常玩上学的假装游戏,再加上前一周就通过一些假装游戏对上学的一些流程和重要事项进行了初步的“演练”,所以他对学校、上学、老师这些概念多少有点了解,对去上学很期待。
我们高高兴兴地唱着“小呀小二郎呀,背着那书包上学堂......”出发了。
感觉自己比他更兴奋,可见我是个喜欢新鲜感的人,对于我而言这也是一个崭新的、有意义的新起点。
02
"动静相宜"的小典范
程宝是个性格谨慎的孩子,在不熟悉的环境或者人群里他一般会先按兵不动,先安静的观察,然后才有所行动。
所以起初我认为他第一天去上学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会很少,会表现得是个“安安静静地”少年。
但我只猜对了一半。
今天课程是1.5小时,有2个游戏+1个歌曲。
整个上课过程他确实展现了自己“安安静静”的一面,该坐在凳子上的时候不会站起来四处乱跑,老师让站起来时候也很配合。
而我猜错的一半是,两个游戏节目里,程宝竟然是最积极主动第一个配合老师游戏的孩子。
我想这可能和之前在家里做假装游戏有很大关系,从假装游戏的演练中他已经获得了不少关于上学的信息,所以真的来到学校里,从心理上他已不觉得陌生。
03
我膨胀了
两个老师在整个上课过程中夸了程宝好几次,下课的时候老师总结,说他是今天表现最棒的同学。
为娘我很是自豪,因为和其他哭闹乱跑的小朋友相比,他今天的表现确实展示了"动静相宜"的典范。
在课程的中途我拍了几个视频给他爸,夸奖他表现很棒。
他爸来接我们回去的路上,我又详细描述夸奖了一番。
回到家里,我跟爷爷奶奶更是绘声绘色地把程宝的表现一一讲述......
04
变身“混世小魔王”
但接下来的情况发生360°大转变,这个早上“动静相宜”的小典范忽然变身“混世小魔王”!
我上厕所,他硬是要跟进去,没得逞就蹲在门口大哭;
让他上餐椅吃饭,嘴犟地连说“我不要吃饭!我不要吃饭!”;
一会又大哭跑过来,让我抱他上餐椅吃饭;
给他吃面,哭着说不吃面要吃肠粉;给了肠粉却推着我的手说不吃;
哭着让我关风扇,我关后又要我开;
......
对于还沉浸在早上如此优秀的他所带来的自豪感里的我,实在难于接受此时的混乱,夹杂着失望最终我还是忍不住爆发了,朝他大吼训斥,他哭得更加委屈,上气不接下气。
一会他突然抽噎说:“妈妈,你去睡觉么?”
我稍平静下来,看着他哭得红肿的双眼,忽然意识到可能上午长达1.5小时需要注意力集中的上课让他太累了,所以才这么闹。
我连忙轻声问:“你是不是困了,我们去睡觉好不好?”
他又哭着摆手说:“我不想睡觉,我要吃饭。”
我赶忙给他喂饭,吃了几口他又说:“妈妈,你去睡觉么?我不想睡觉。”
过了一会,他把头靠到椅背上,喃喃地说:“妈妈,我好累啊。”然后嘴里嚼着食物,困得眼睛已经眯眯的半闭起来,又小声地说:“妈妈你抱着我吃饭好不好,我好累。”
我把他抱下来,喂了两口饭后他已经睡着了。
05
反思
一、克制不住的怒火
今天这一系列深刻的反思,“情绪失控”这条是引发的触点。
把一个小孩喂饱长大很容易,但是要在方方面面养好一个小孩,真的很不容易。
有时孩子的哭闹真的会让父母束手无策,尤其是现代人生活及工作压力普遍都很大,时间资源也很紧张,所以要求父母每时每刻都能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发怒,真的是挺难的事情。
但实际上,愤怒吼骂对让小孩停止哭闹或冷静毫无帮助,反而会激发他更强烈的对抗,增加他们的不安。在父母的咆哮声中孩子习得了这种消极的情绪反馈,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鸿沟会越来越大。
我自己这几年通过实践摸索,自创了对抗孩子哭闹暴躁等异常情绪的CCAT法,通过这个方法虽偶有失控,但总体效果还算不错。大家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试一试。
CCAT法
第一步:先稳住自己的情绪(Calm)
强化心理暗示“这只是一个孩子,大人尚且有情绪崩溃需要宣泄的时候,一个心智还未成熟的孩子应该被允许情绪失控”。总之,先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二步:给孩子闹情绪归类(Classify)
A类、频发事件,有“用哭闹来达到目的”的倾向;
B类、某个年龄阶段特有的共性特征;
C类、偶发事件,特定情况下才会发生;
第三步:采取行动(Act)
针对A类方法:冷处理
一般A类状况出现,是过往孩子哭闹长期处理不当导致,即“一哭闹即被满足”。建议父母如果想扭转这种状况,采用“冷处理”方法。
“冷处理”并不是说冷漠的对孩子的哭闹不理会,而是父母保持冷静,如果手头在做事的话可以不用特意停下来劝停,过程中时不时和孩子用平和的语气沟通,沟通内容主要表达:
1、你不认可他的这个要求;
2、你期望他停止哭闹,这样他可以更好的表达他的诉求。
但是孩子在哭闹的时候很可能听不进你说的太多话,太多的说教和命令会让他更抵触。
所以要注意和他说的话要简洁而不是唠叨,此时和他讲话的目的是让他知道“虽然你没有很紧张的围着他转,也没有即使满足他的要求,但是并不是冷酷地漠视或指责他”。
如果孩子长时间也无法停下来,那就设定一个延迟满足的时间,下次同样的情况再次发生时候,适当将延迟满足时间延长。
针对B类方法:顺势而为
当孩子表现符合某个年龄阶段特有的共性特征时,父母不用太在意,顺势而为就好。
举个例子,2岁多的孩子很喜欢唱反调,你说“东”他就说“西”,你说“是”他就说“不”。此时他和你唱反调本身并不是就字面的意思,这时候去纠正他完全没有意义,也不可能成功。
所以一般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不纠正,顺着他,很快他就会消停了。如果孩子一直重复,可以尝试转移话题,这招也很有用。
针对C类方法:见机行事
偶发事件起因不定,所以见机行事。
见机行事的前提是,不要让气愤和暴怒蒙蔽你的头脑,有时严肃的批评是必须的,但是前提是不能带着辱骂和蔑视。
为了更好的大家理解,我举个例子。
程宝平时大部分时间是爷爷奶奶带,国庆前爷爷奶奶回老家,所以换外公外婆过来带一个月。
在这一个月里,他非常粘我,每天早上出门上班都哭着不让走(爷爷奶奶在的时候不会这样),到了我下班的点就在阳台往楼下张望,我不回家不肯吃饭,我一进家就要抱,去厕所也要跟进去......整个月非常喜欢哭闹。
这就是偶发事件,因为换了人带缺乏安全感,所以表现异常。这种情况父母要找到导致孩子异常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
像上诉情况,那段时间给予程宝足够的陪伴和关爱,是减弱不安全感的最好方案。
第四步:事后教育(Teach)
等孩子情绪恢复平静之后,请用温和的语言一起回顾下整件事情,适当但不要太苛刻地指出他的错误,然后明确表达你对他的要求和期望。
如果孩子在过程中有值得肯定的改进举动,比如通过你的劝导能停止哭闹,记住,要对其品质给予赞扬和肯定。
2、有点得意忘形
虽然程宝今天在学校确实表现良好,但是我不应该在他面前和他爸爸、奶奶去渲染这件事情。
大家过往生活中,可能身边多少都有那么一两个亲戚或朋友,逢人便说,四处传播自己小孩多牛多优秀,但其实大家对你所说的内容一点兴趣都没有,你的孩子和别人有什么关系?
我不是这这种人,与此相反,一般我在外面和别人会很注意保持距离感。但今天我在家里的表现已值得我警惕了。
孩子听多了这类夸奖以及略带夸张的话语在大人之间多次转述,会让他强化这种印象“大家好像都喜欢我表现好”,这样很可能让他形成过度注重别人评价、好(hào)表现的性格。
我母亲就是一个很注重别人评价的人,就连拼了命的供我们读大学都有点“让别人对我们家刮目相看”的意味。我感觉她一生都不幸福,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无意的言语都能让她彻夜难眠、惊惶不安。
可见,过度重视别人的评价带来的害处之大,足以让一个人一生都难以获得幸福。
3、夸赞方式空洞乏味
必要的夸奖是必须的,但夸奖确实也是个技术活,什么时候夸、怎么夸需要有个度。
今天我几次表扬他用的是“你好棒”、“今天表现很好”、“老师说你最棒”这些语句。
现在想起来这些评价真是空洞、乏味,孩子从这些话语里完全得不到最重要的认知“因为什么,所以我很棒”。
如果表扬方式换成这样“今天做游戏的时候,虽然和老师同学第一次见面,但是你勇敢自信地到大家面前和老师一起互动,妈妈为你的勇敢、自信感到骄傲。你真棒!”,那就是一个很好的表扬示范了。
在上述示范里,我们看到了过程、看到了品质。过程是“孩子克服陌生感主动走到大家面前和老师互动”,其中体现的品质是“勇敢、自信”,即使互动中孩子没能成功完成任务,但品质依旧闪光,依旧值得赞扬。
表扬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清晰的认识和感知到——他被认可是因为这些优秀的品质,而不是因为结果本身。
优秀的品质可以让人一生获益,但成功却不可能一直如影相随。
4、沉浸在孩子过往优秀的表现中,导致忘了他也只是个普通的人,也有疲惫、偶尔表现不佳的权利
之前看过一个新闻,有个孩子学习成绩一直很好,母亲对其要求非常的严格。有一次考试他只考了95分,因为害怕看到母亲失望的脸而自杀了。
这类“孩子平时一直很优秀,却因某次失败而自杀”的新闻这些年屡见不鲜。
社会一直有这样一个怪像:一个平时表现不佳的人,偶尔表现优秀会使人开心感动。但一个一直表现优秀的人,偶尔的失败却不被容忍。
母如果过分沉浸在“望子成龙”的状态,过分期待孩子一直保持最优模式,这会给他们制造巨大的压力和阴影。
长期感受到父母的这种过分期待的孩子,会轻过程而重结果,成长中易养成“遇到困难或没有取得好结果就无比挫败”的性格,导致其无法正视和应对失败,甚至失败后会采取过激行为。
对待孩子的成功或失败应保持平常心,更重要的是关注过程的重视和品质的塑造。
06
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
正如《银河补习班》中爸爸对儿子马飞说的一句让人泪目的话:“对不起,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
是呀,
父母并不完美,
偶尔也会犯错,
但无需沮丧,
我们一直在改善中前行就好。
首发公众号:小事大迹(xiaoshidaj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