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郭先生品鉴觉山隐窑杯事件之后,这款梅纹杯子算是火了一把,有很多朋友问,那么今天就说说梅纹。
在「花中四君子」里,梅花是最早成为瓷器装饰纹样的。可以看到,在南宋吉州窑瓷器上有剔釉而成的梅花纹饰,也有剪纸或笔绘的梅花,在以「素」为美的宋代,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纹饰显得很有韵味。辽代则承袭宋代传统,但略有差异,以黑彩点绘的梅花纹饰为多。至元代,瓷器上的梅纹就较为常见了,也基本成型。
通常来说,元代的梅花有别于其他同时代纹饰的粗犷写意,而以写实风格为主,花瓣细线勾描之后填色,并留白边,还有一种简笔绘画,单笔勾勒出枝干,梅花五瓣搨点,极富传统水墨画的韵味。这种花前月下的清新风,在元代瓷器中是不多见的,可知梅纹在当时地位之不同。
明代早期时,梅纹瓷器也很常见,构图疏朗留白大,纹饰简洁明快。画法为一笔点划,隐约有元代遗风,但更为洒脱写意些。洪武官窑单独梅花主题的器物比较少,多是松竹梅岁寒三友,梅花点花心、勾花蕊,画法比元代细腻得多;洪武民窑梅纹一般都画在盘子和碗之类的内心,梅枝一两笔粗壮线条带过,枝叶和花朵则用有些像弹簧的细螺旋线画法表现,属于很干净利落的简笔写意。
永宣时的梅纹构图简单,随意性强,但和洪武有明显区别的地方是,枝干不再是洪武那种一笔搨成,出现了一些辅助性线条,梅枝和花朵比较清晰分明了,梅瓣也多了,画法写实了一些,而且有花苞,并有丛梅出现。
成化时始见五瓣梅,且不论正面还是侧面均有细线勾蕊,勾勒渲染的画法也取代了前朝的一笔点划,梅枝双线、花瓣五曲,画面更加清晰生动。可惜,受到社会衰败的影响,明后期的梅纹越来越没有特点,线条生硬、勾线模糊,而且画法粗率,无可取之处。
清代的梅纹器物就比较多了,除了松竹组合外,单独梅纹题材的也屡见不鲜,除了传统勾勒渲染,始见于康熙的冰梅纹最有意境。尤其康熙民窑中的蓝地冰梅纹,也叫做「满梅纹」最具格调,画法细腻却不失潇洒,梅枝遒劲,梅朵饱满,褶皱生动,正侧背各种梅型于一画中,历代名家皆共识其艺术成就明显高过官窑冰梅纹。在瓷器史上,官窑不如民窑的不多,满梅纹算是最有名的一种。
不同于传统的勾线点染的分水画法,满梅纹是以青花浓淡的控制,渲染出冰裂纹理效果,所绘器物通体色泽浓郁,有类似宋代官窑冰裂纹开片,这种画法也被称为「反青花」,在当时最为流行,也最受文人雅士推崇。以至于后朝不断有仿品出现,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都不及康熙满梅纹器物生动有神,成就不高。
雍正乾隆以后,五彩和粉彩逐渐流行,且画风过于追求装饰和规矩,画的艺术感反而越来越淡,青花梅纹器物也逐渐慢慢变得可有可无。
所以,康熙满梅纹就自然成为了觉山隐窑青花梅纹主要摹本之一。这种蓝地白梅、晕染裂纹、枝干硬朗、梅朵肥润、花蕊细腻,时代特征很明显的纹饰,虽然好看但对画师的审美和功力要求也相当高。
从画工来说,蓝地反青花是青花绘画里最难画的纹饰之一。更难的是,我们在传统康熙冰裂纹的基础上做了提升和调整,放弃了比较简单拘谨的以短线组合六边形深色格子的做法,而以纯青花渲染的方式表现冰裂效果,这样不仅看起来更开阔,器物的整体感也更强,气势提了起来。
但这种画法比起传统冰裂纹更费工费时,绘画难度也高了不少。其实,这种大面积的分水渲染很难控制,画的时候,料水都是墨色,看不出最终效果,每一笔浓淡和力度要如一,因为大蓝地的画,有一处不均匀的瑕疵,成品就会放大的很明显,看上去既不舒服又不雅致,这一切只能凭画师经验自行把控了。而且,这种蓝地反青花在上釉和烧制过程很容易出现瑕疵,如果以完美标准来衡量,成品率并不高,所以做满梅纹的器物,对每个环节都是考验。
作为觉山隐窑主打纹饰之一,满梅纹是画得比较早的,清新儒雅的文人风格和另一款代表纹饰「狮球纹」的大气雄浑恰好互为补充,而且一直不断有新器型推出,也很受朋友们的喜爱。后续满梅纹作品会不断和各位见面,届时期待与大家一起品鉴交流。
顺祝秋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