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春花
提到甘南,大多数人觉得
哦,就是甘肃的南部地区呗。
是,也不是。他的全程是甘南藏族自治州。
甘南,位于中国甘肃省西南部,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与黄土高原西部过度地段。
是黄河、长江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
藏汉交汇的文化带,
酒泉的敦煌学、陇南的儒家学说、以及本地藏文化
在这里进行了大融合。
甘南,她是九色的。
活力红:红色藏式建筑、红色僧人、草原朝霞晚霞、丹霞地貌等。
财富橙:象征财富的橙色珊瑚珠。
尊贵紫:紫色藏族贵族服饰、紫色菩提、紫色蕨麻(人生果)。
神圣黄:黄教僧帽、贡唐宝塔、黄经轮、酥油、玛曲黄金等。
深邃蓝:蓝天、湖泊。
生态绿:草原、森林、农田、洮砚。
凝重青:青藏高原、阿尼念青、舟曲自制布料。
神秘黑:黑牦牛、黑教、黑帐篷、煤矿、石油。
纯洁白:白云、雪山、白色羊群、白教、
白塔、白海螺、白哈达、白帐篷、
雪莲花、洁白丸、回族白帽等。
越是苍莽的土地,越容易留下历史的痕迹。
新石器时代,
在三河一江流域就有人类开发过这块亘古荒原。
甘南在夏、商、周以至春秋战国时期属古西羌地。
羌人是羌族的前身,
当时的羌人活动范围很广,
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
南达川西北,北至新疆鄯善一带。
甘南是羌人主要发祥地 和活动地区之一,
他们世代生息繁衍在这里,并留下了大量珍贵的遗迹、遗物。
秦穆公37年(公元前623年),
秦国向西扩展,拓地千里,甘南进入秦国版图。
汉武帝元六年(公元111年),
汉军征讨河湟羌人,
甘南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原封建王朝郡县制之中,
三国时,甘南州境内东部属魏国。
公元247年后迭山以南属蜀国。
西晋永嘉末年,吐谷浑建国于郡羌之地,
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为吐蕃所灭。
甘南为吐谷浑统辖,吐谷浑人开辟的“丝绸南路”,
成为中原联系西域、西藏、印度的交通要道。
吐蕃管辖时期,藏汉有名的唐蕃古道就经过甘南。
世界藏学府衙-拉卜楞寺
甘南夏河的拉卜楞寺与拉萨的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
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青海的塔尔寺
并称为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
拉卜楞寺占地规模仅次于扎什伦布寺,
历史上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
拉卜楞寺之于夏河,相当于大昭寺之于拉萨。
1709年夏天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带弟子来到扎西滩,
看见这里山川灵秀、瑞云缭绕,是个建寺的理想所在。
即开始在这里建修拉卜楞寺院。
这里保留着最好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内设六大扎仓(相当于大学里面的院系专业),
包括闻思学院(显宗,宗教哲学)、
时轮学院(数学历算)、医学院(藏医)、
喜金刚学院(音乐舞蹈书法等)、
续部上学院(曼陀罗坛城也在这里学)、
续部下学院(密宗仪规)。
毛兰姆法会,拉卜楞寺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开始,
到十七日结束,共十五天。
正月十三晒佛,十五日酥油花比赛,非常壮观。
甘南合作·米拉日巴佛阁
藏传佛教四大教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
噶举派,形成于藏传佛教“后弘期”,
是由玛尔巴译师开创,经米拉日巴尊者的继承,
最后至达布拉杰大师时,
才正式建立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一大宗派。
米拉日巴尊者除了是噶举派的创始人之一,
还是一名传奇色彩的苦行僧。
他年幼丧父,家产被伯父霸占,
随母亲过着贫困生活,饱受凌辱。
为报仇雪耻,他学习了苯教咒术,
并咒杀了伯父及其亲友30余人。
快意恩仇之后,他顿生忏悔之心,
于是改宗佛教,拜在玛尔巴译师门下。
为了磨炼他的心性,
玛尔巴曾让他在连续六年之内修建众多城堡,
然后再一一拆毁。
后来,米拉日巴又在岗仁波卿雪山上苦修了9年,
饮冰雪、食青苔,以至毛发肤色都变成了绿色。
米拉日巴终生未建道场,在青藏各地云游传教。
他传教的方法独特,常以歌唱教授门徒。
米拉日巴佛阁每层主题内容:
第一层:弥勒殿
第二层:格鲁派、噶当派、萨迦派
第三层:宁玛派
第四层:三枯主殿
第五层:噶举派
第六层:密宗
第七层:密宗上师传承
第八层:五方佛
第九层:喜乐金刚坛城
甘南碌曲·郎木寺
郎木寺,是神创造的天堂。
这块土地本身和它的整个地平线一样无与伦比。
藏区的天空确有它独特的趣味,
远处,在地球和天空连接处,
苍白阴暗的流雪勾划出地平线的轮廓。
夏天,这里绿草如茵,
草丛中点缀着彩色的斑斑点点,
野罂粟花在翩翩起舞。
在地平线的远方,那儿是块无名地,惊奇便由此而生。
这儿便是郎木寺。
郎木寺她不是一座寺庙,
而是一座以寺庙命名的小镇。
一条小溪从镇中流过,虽宽不足2米,名“白龙江”。
溪北是甘肃的“赛赤寺”,
南岸属四川若尔盖县的安多达仓郎木寺,
中间夹着回族的清真寺,
两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在这里隔“江”相望。
一条小溪融合了藏、回两个和平共处的民族,
喇嘛寺院、清真寺各据一方地存在着,
晒大佛、做礼拜,
小溪两边的人们各自用不同的方式传达着对信仰的执著。
努尔玛寺石经墙,被当地人称为“民族信仰长城”。
每片石片上刻着的是六字箴言
和《甘珠尔》、《丹珠尔》的部分经文,
整座建筑群就像河曲草原上的一条巨龙。
从石刻的纹路和雕工可以看出过去的信徒都是用心在雕刻。
这些潜心雕刻的石片,
让甘南古老精湛的石刻工艺得到传承。
八角城,藏语称“卡尔昂”,
藏文史称为“雍仲卡尔”,意为“万字城”,
实际是一个空心的“十”字形城。
它打破了传统的方城构筑惯例,
内城为空心十字型,
但截去城垣四面凸出部分的8个角,形成为20个面,
在“十”字的各角上有马面,计8个。
全长2193.4米,合2.2公里,城内占地300亩。
城外有护城河、护城壕,还有外廓,南门外另有外城。
建筑形式上突破了方形格局,十分独特。
城虽不小,但城角之间距离均在弓弩的有效射程之内,
可互为照应,因而易守难攻。
因而也是历代中央政权与
吐谷浑、吐蕃、西夏、嘶罗王朝
剧烈争夺的军事重镇。
冶力关,
历史上曾是连结东西、通衢南北的重要关口,
也是古时进入藏区的重要门户,
因地处边关,为兵家必争之地,
一直就是多民族频繁活动的地区。
多民族杂居地,藏汉回文化交融,
形成了这里独特的民俗民情。
这里民风淳朴,热情豪爽,慷慨好客,
家中来人,大块敬肉,大碗劝酒,醉饱方休。
走入特区藏包,草原月夜,环围牛粪篝火,
听悠悠羌笛,看胡舞婆娑,奶茶羊肉,把酒高歌。
值民族节日,观跑马、射箭、摔跤,场面紧张激烈。
整个西北大地的民歌中,
“花儿“”开的最鲜艳,驰名中外。
在治力关这片古老的土地上,
繁衍生息的汉、回、藏等各民族人民创造培育了
高亢、奔放、山野味浓郁、地方特点鲜明的民间山歌
他就是洮州“花儿”。
洮州“花儿”在整个西北别具风格,独树一帜。
每年农历六月初是莲花山洮州花儿会的特定日子,
莲花山花儿会形式独特、规模宏大、程序完整,
分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过程。
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歌手们打着凉伞,摇着彩扇,
由善于编词的“串班长”牵头,
组成三人以上的演唱班子,
用领唱、独唱、齐唱等形式相互赛唱。
当地群众多用马莲绳拦路求歌,
歌手们则以响亮的声音和美好的语言获得通行。
初三、初四游山对歌,使花儿会达到高潮,
歌声在莲花山上此起彼伏,昼夜不息。
花儿会从开始到结束都离不开酒文化的陪伴。
花儿歌手和花儿好家们一见面,
首先敬酒问候,以酒传情:
“钢二两米心钢,曲子不好酒不香,水酒一杯表心肠”;
对方双手接住一饮而尽,
“香香香实在香,亲手敬来味更长,渗在心上永不忘。
郎木寺晒佛节,又称郎木寺毛兰姆大法会正月祈愿大法会。
毛兰姆法会,又称“祈祷大会”,“祝愿法会”,
始于140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祖师宗喀巴
为纪念释迦牟尼大败六种外道召集各寺庙僧众举行的,
在举行法会的同时一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
(一种宗教学衔,分为很多等级)
每年的法会都是由老百姓集资举办。
法会从每年的正月初三开始到正月十七结束。
在此期间,格尔登寺的全体僧人,每天都要在大经堂诵经6次。
第一次名叫“晓尕措”(晓会),
拂晓至日出诵经,每僧可获一份布施。
第二次名叫“松却”(晨会辩论),
由报考“铙降巴”的待考僧与僧众进行辩经,
凡及格者将获得学位。
此外,该寺大法台亦莅场讲经,约在上午11时结束。
第三次名叫“贡洛措”(午时会),
在经堂分配酥油、斋粥,除活佛外,人均一份。
由年轻的僧人分为三组完成此事。
第四次名叫“毛兰姆”(祈愿),
全寺僧在大法台带领下,
念经祝愿佛事兴旺、天下太平。
在活动中,如有施主来献茶,
僧众便为之念吉祥经或超度经,
借以获得布施的奶茶及银钱,如铜元数10枚等。
第五次名叫“贡加措”,
意为晚茶会,黄昏时举行,也在大经堂,但时间较短。
第六次名叫“贡甲丹木加”(晚辩论会),
由报考“多仁巴”的待考僧与僧众辩经,
合格者即授予学位。
正月十三日,是晒佛节。
至此,毛兰姆法会达到了高潮,
此活动一般在上午举行。
晒佛前先要念经,
由堪布主持(堪布是寺庙里最有学问的人),
念经结束后就开始向大佛献哈达,
由资格最老的和尚开始,然后是信众。
哈达敬献仪式结束,晒佛仪式开始,
由大法师率领僧众,
抬着巨幅彩绣大佛像到寺院附近山麓固定的晒佛台上展示,
而后僧众颂赞佛陀功德,念沐浴经.
万众肃然,场面宏大震撼.
正月十四日,亮宝节,
亮宝目的是敬畏大自然和祈福来年吉祥,
轮流做庄的部落所有男丁都要参加,
他们身着华丽藏服跟随“战神”行走,
“晒”出本部落的宝物。
部落所有男丁身着华丽藏服,
高举彩色经幡和旌旗列队,
随身上挂满该部落宝物的“战神”巡游。
藏族女性如同过节一样,
身着藏袍、佩戴珍珠玛瑙观看活动。
甘南分三个自然类型区,
南部为岷迭山区,山大沟深,气候温和,
东部为丘陵山地,高寒阴湿,农林牧兼营;
西北部为广阔的草甸草原,牧马放羊。
森林、丘陵、草原,湖泊,
每一个生命都在这里享受自由,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传奇故事,
都源于人与自然重叠同构的生态主义。
甘肃省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是藏语,意为“石匣子”。
扎尕那山位于迭部县西北34公里处的益哇乡境内,
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
俗有“阎王殿”之称。
地形既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巨型宫殿,
又似天然岩壁构筑的一座完整的古城。
正北是巍峨恢弘、雄伟壮观、
璀璨生辉的光盖山石峰,古称“石镜山”,
因灰白色岩石易反光而有其名;
东边耸峙壁立的俊俏岩壁,凌空入云,云雾缭绕;
南边两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并立成石门;
再南至东哇、纳加一带,
峭壁矗立,清流跌宕,水磨飞轮,流转不息。
山势奇峻、景色优美,
犹如一座规模宏大的石头宫殿,
这片世外桃源虽然早在近百年前就被洛克誉为亚当和夏娃的诞生地,
但至今仍是一块处女地。
黄河流经玛曲大草原时,突然一个回湾,
形成了秀美绝伦的“
天下黄河九曲十八湾”之首曲景观。
黄河在玛曲草原上流势平缓,支流众多。
沿黄河两岸草地平坦,孕育了卓格尼玛滩、乔科滩、扎西滩
以及被誉为花和鸟的“海洋”的西梅朵合滩
等等甘南有名的优质滩地草原。
黄河首曲所在地玛曲县还是整个黄河流域
唯一一个以“黄河”命名的县城(注:玛曲,藏语即黄河)。
钟灵毓秀的玛曲草原孕育了藏族牧民淳朴、开朗、热情的民风,
至今仍然保留了古老的游牧部落的某些生产、
生活方式以及民俗风情。
在岁月的长河中,
玛曲藏族牧民的热情好客之心丝毫未减,
洁白的哈达、飘香的奶茶、手抓羊肉、
闻之欲醉的青稞美酒、优美奔放的藏族歌舞,
都表达了草原人民对远方来客的一片深情。
玛曲草原成为一处空气清新,回归大自然的理想避暑胜地。
赤壁幽谷距临潭县冶力关镇5公里,
这里是一个峡谷地带。
岩石多姿奇特,洞穴奇形怪状,大小不一。
岩石峭壁均成赤色,颇有长江赤壁之神韵。
岩石上的自然肖像,形态逼真,清晰可见。
崖畔有仙人洞、喇嘛洞、妖魔洞、裹毡洞
等富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
洞前枝繁叶茂,山花妍妍,神秘幽静。
谷内危石欲落,百姿千态。
谷底翠柳葱茏,牧草青青。
据传,彭祖当年选定这幽静神秘的赤壁峡谷修道,
曾在岩畔的仙人洞修身。
赤壁峡谷被足妖魔盘踞,
宽大特大的妖魔石便是妖魔修炼的岩石,
每逢天旱少雨的年份,
当地的山民则成群结队前来这幽谷
向神仙烧香祭祀,乞求降雨。
尕海湖位于碌曲县境内海拔3400米的尕海草原上,
景色高远纯净,亲临这里有种天人合一的感觉。
尕海湖四周都是优良的天然牧场,
河流纵横,植被良好。
这里也是观鸟圣地,每年春末夏初,
成群的白天鹅、灰雁等近百种鸟类会从南方飞来尕海。
与内地的许多丽水名湖相比,
尕海湖显得更加高远,格外纯净。
世代生活在尕海草原的藏族牧人,
信仰佛教,奉守不杀生的信条,视珍禽莅临为吉祥,
尤其把鹤类看成是神仙的化身,
是祥瑞和美的象征,从不惊扰伤害它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