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之15--5、6、7章梳理
本周学习了《卫灵公篇》的第五、六、七三章。这三章是对前面第三章和第四章的具体阐释和举例说明。
第三章指明孔子所说“一以贯之”的是道,第四章紧接着孔子就对子路说:“知德者鲜矣”,能够真正做到是很难的。是呀!真的能有人做的这么好吗?意思是真正能够达到仁德、努力追求仁德的人是不多的。但是,能不能做到呢?不仅能,而且就有现成的例子,也有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实现路径。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总该明白了吧?
第五章,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既然真正做到仁德的人不多,又如何去改变这种现实?能够改变现实的人,历史上的榜样有很多,这里谈到的是舜。舜能做到“无为而治”,其实这里的重点不是“无为而治”,而是“恭己”,就是自己要做好自己。《中庸》讲“君子笃恭而天下平”。儒学讲修己、克己、“君子敦于反己”,就是讲如何做好自己。从为.政.者的角度来看,舜是历代圣贤中儒家最为尊崇的楷模之一。要做好自己,尽管像舜一样“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这样就可以了。“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不为,而是“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正如老子所说“无为无不为”,从小处着手,从根本处着手,从最基本处着手,从源头上着手。为.政.者自己做好了,就影响到整个社会,世道也就好了。这里提到舜,就是要树立为.政.者的楷模,一个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做到“恭己正南面”。
第六章,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借“子张问行”,继续具体谈做人的问题,谈如何“恭己”的问题。如果说舜是一个高标准,那么眼下从哪里入手呢?谈具体的、眼前的、可操作的。子张所问的“行”,就是在社会上如何才能通达?不要把问题看得太宏阔,太高大上,实际上很简单,无非就是言和行的问题,就是具体做人做事如何言、怎样行。
孔子给出了六字秘诀,“言忠信,行笃敬。”如果真正做到这一点,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够行得通,即“虽蛮貊之邦,行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虽州里,行乎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又给出了解决方案——“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意思是要念兹在兹,时时放在心上,踏踏实实、扎扎实实地做,在家也好,出门在外的时候也好,都要做好。站着时,就仿佛看到“忠信笃敬”这几个字显现在面前;坐车时,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前的横木上,这样就能使自己到处通达。实际上,就是要将“言忠信,行笃敬”牢牢地记在心中,用来指导自己的言和行。只要做到这一点,就会成为有德之人。真正的有德之人,并不是非得要望若神仙、“看起来很像”,圣贤也是普通人,只是他的不普通就在他的普通之中,就像孔子“即凡而圣”。
[if !supportLists]第七章,[endif]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在前六章基础上,本章具体举了两个例子,他们的特点一个是“直”,有些人很正直,比如史鱼,他就如箭一般,射出去之后一直往前走,就是直道而行。另一个是“君子”,蘧伯玉和史鱼不太一样,作为一个君子,蘧伯玉是“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或直道而行,或“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明哲保身,这就是孔子所说“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逊”。二者都具有良善的品质,都是“知德”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