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年前的一天,江苏无锡的一户人家诞生了一个小男婴。一年后的抓周宴上,男孩在众多玩具中出人意料地抓了一本书。父亲想孩子喜欢读书是好事儿,便正式给他取了名叫“钟书”,意为“钟爱读书”。这个男孩,就是钱钟书,未来中国的“博学鸿儒”。
照相机式的脑袋,让钱钟书对浏览过的书籍“过目不忘”,因此他也被世人誉为“活百科全书”。
![](https://img.haomeiwen.com/i4852384/9b9ef8dba85cbe00.jpg)
图为钱钟书与杨绛
后来,杨绛女士在《〈钱钟书手稿集〉序》中透露了钱钟书超强记忆力的秘诀:“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工夫,不仅读,还要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的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可见,仅有好的记忆力,而没有一生无悔做学问的苦工,注定是要一事无成百不堪。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做学问的苦工,提升自己的个人能力呢?
日本作者大岩俊之在《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一书中,就给我们提供了一套技能通关攻略。只要遵循这个“游戏规则”,我们就能有效的提升个人能力。
大岩俊之,一年365天高效阅读300多本书的作家。不但在法人销售方面有所特长,在开发读书法、思维导图、记忆术等各项能力方面也是位优秀的指导讲师。“学生时期不读书,工作之后屡碰壁”的他,在被一句“成功人士皆为读书家”启发后,开始走上了“让知识为我所用”的探索之路。而他创业梦想的最终实现,也正是仰赖他这部作品的精华心得。
读书多的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类似的感受:
书真无聊,读不进去了啊;
读过很多书,但内容却不记得多少了;
记了一大堆笔记,然而好像并没什么用呢
……
别急,大岩俊之的这本《实用性阅读指南:把读到的知识转化成能力》就是一剂及时良药。从信息收集,记录笔记,牢记知识,再到行动与实践。就像是一个通关游戏,基本每一个环节作者都好会以身示例,手把手教你冲破一道道关卡。
![](https://img.haomeiwen.com/i4852384/e5e53993660cc8c8.jpg)
《实用性阅读指南》封面图
游戏第一关:如何利用阅读技巧,高效收集信息
1.设立读书目的,带着问题去阅读
没有阅读目的的人,很容易造成知识交付感不强,进而浪费了时间成本和书费回收价值。所以本书一开始,作者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开始前,应该先为自己设立一个读书目的:就是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有了目的以后,再带着问题去阅读。
2.树立时间观念,倒逼自己针对性阅读
本书中,作者就时间观念的作用说得很明白。无论时间紧迫,还是有意暗示,当一个人受到时间的苛责时,反而能激发出他高效办事的潜力。
考试时,碍于时间压力,我们做试卷难免会有所取舍,放弃一些重量级难题。其实阅读也一样,我们实在不必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理解参透。在这里作者也向我们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就是:一本书重要内容实际只占20%!所以“取其精华,去其糟柏”,我们阅读的目的,重点就是要找出自己问题的答案。
3.以向别人讲述为前提进行阅读
很多人都有过演讲的经历,那种忐忑不安的心情,上台前真是各种练习和打磨,生怕自己说服不了听众。就人性的这一弱点,大岩俊之也提出了异曲同工之妙的见解,就是阅读时,想象自己还要讲给别人听,促使自己最大程度地扒出书中的价值内容。
游戏第二关:如何记录笔记,将知识存为己用
在本书中,作者提出的笔记方法有两种:
1.写下来
像“划线、标记、符号、注明”这些笔记方法比较常见和简单,就不一一赘述了。在此很值得一提的就是便签法了,一个新鲜而实用的笔记技巧。使用方法是,在有感想的地方贴上便签,便签上写下自己的感悟或关键词,以便随时能留住自己独特的个人观点。
2.思维导图
两种制作方式:
a.按阅读目的制作
如图所示:根据作者的方法,我大概尝试了一下
![](https://img.haomeiwen.com/i4852384/17a7f49f2cb21e9a.png)
目的思维导图脉络
b.按整本书制作
读书习惯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抓重点,有的人喜欢一览无余。而无论你是哪一种,都可以在《实用性阅读指南》这本书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图方法。
第一种:以书为主
它是以章节、标题、小标题为枝干来进行层层罗列。优点是知识框架丰满,缺点是需要花费较多时间整理。
第二种:以人为主
按个人采集的要点进行排列即可。优点是短时间内就能概括出来,缺点是书本知识不能一一涉及。
作者大岩俊之的建议是:先通读一遍全书,标记出重点内容,挖出自己需要的知识后,再进行思维导图的创作。
制作思维导图还需要注意的几点事项是:
色彩要6种以上;
每个分支一个单词;
多用图像与符号;
向外延伸时,分支逐渐变细,字体逐渐缩小。
游戏第三关:如何与大脑对抗,吸收消化知识
为什么我们脑子总是记不住东西?
搜索百度百科,你会得到其中这样一条答案,大致就是对“休息、心态、饮食、兴趣”等方面进行调整。科学解释的话,就是本书中提到的“人脑构造善于遗忘”。此外作者还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做了进一步地说明。
那么该如何跟自己的大脑进行对抗呢?
作者在这本书中很实在地给我们列出了八种方法。由于方法很多,可谓千奇百怪,我们姑且就先将它们划分为两类进行叙述:常见的和有趣的
第一类:常见的
1.反复阅读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阅读不仅能加深我们对书中内容的印象,还能帮助我们以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在这里,作者仍旧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为我们呈现了反复阅读之后的效果,大致整个过程就是:遗忘——复读——再忘——再读。通过不断地复习,你会发现遗忘的速度在慢慢地下降,渐渐地,记忆就能被牢牢稳固下来。
2.抓住20%重点
我们都知道“二八定律”:社会上20%的高收入者占有80%的社会财富。套用到阅读上面,就是:20%的重点,占有80%的内容。可以说,只要抓住了这重要的20%,我们就相当于是抓住了整本书另外的80%。用哲学的话来讲就是要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0%);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80%)。
3.带感情阅读
学生时代,语文课后作业要求时常能见到这样一句话:“请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其实仔细追究起来,这句话实在不无道理。本书中作者就以《大脑构造与科学学习法》为例,详细地向我们介绍了人的情绪对于记忆力的助推作用。所以无论是哀伤还是快乐,阅读时请一概释放出来吧!
4.以向他人复述为前提进行阅读
这个技巧在第一关的阅读效率中已提到过,然而它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在如何记忆这块,作者就又花费了一节篇幅向我们着重进行了介绍。讲解的大致内容就是,潜意识里我们为了能够向别人更好地诉说,大脑就会下意识地调动深度思维进行记忆。
第二类:有趣的
1.以故事的形式记忆
这个有趣技巧在于,将要记的无意义单词或句子组合起来,然后试着给它们搭建出一段关系。尽管大胆想象出一副画面,无论多么离谱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能够通过故事的形式,记住重要的关键词。
2.使用首字记忆
当遇到一次性需要记好多东西或是按顺序需要记忆的事情时,请一定要尝试下这种方法。这里作者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著名的例子,SMART法则。“SMART”这个单词分别取自五个单词的首字母而组成。这个方法的神奇之处就在于,通过首字就能联想起各词的意思和顺序。此外,作者还自创了两种不同的示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移步此书《实用性阅读指南》,做进一步地了解。
3.创建形象记忆
这个方法可谓背景深厚,源远流长。它最早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方法就是是利用人的大脑影像画面,将需要记忆的东西与其他形象联袂出演一场毁人三观的“电影”。
4.便利贴记忆法
这个法子相对比较灵活。不管你是在家里,还是在上班路上,都能随时随地拿来运用。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将自己需要记的东西像小广告一样张贴在各个事物上,然后试着用一句话,给亲密接触的两者编造出关系来进行趣味记忆。
游戏第四关:如何设定行动目标,提升个人能力
1.设定行动目标
请注意区分行动目的与行动目标的区别。前面提到的行动目的是期待——想要从书中获得什么;这里的行动目标是承诺——读完书以后想要做什么。
设立目标时要想清楚以下几个问题:
1.想要做什么?
2.什么时候做?
3.目标是否切实可行?
2.明确所处位置与目标间差距
100是满分,那么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估计能打多少分呢。那么还要做些怎样地努力,才能争取达到满分呢?
3.将目标具体划分为若干步骤
一栋楼房盖好之前,要先丈量面积,打好地基。实现目标也是一样,需要我们先从最基础的来。问问自己当下能够做些什么,然后再一步步慢慢前进。
比如,交付这篇书评之前,我要先进行阅读,读完后要做笔记,之后才能开始写作。于是我可以规定自己:1~2天进行阅读,3~4天摘录要点,5~6天开始输出。
4.确定目标,开始行动
本书中,作者要求我们行动之前应该对自己提出以下3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实际上,你想怎么做?
第二个问题:准备做到什么时候呢?
第三个问题:达成目标后,是什么心情?
此外,也应尽量将自己的行动告之他人。因为有了别人的监督,即使我们自制力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自己当初掷出去的豪言壮语,而感到不好意思地选择继续坚持下去。
要做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搬运工。雅典奥运射击冠军曾说过这么段话:“我当然想拿冠军啊,但是到了赛场上,我只知道一枪一枪,将每一发子弹打好。就这样,我拿到了冠军。”
再说文学泰斗钱钟书,看不见的读者以为他是得益于那颗超强记忆的大脑,看得见的杨绛夫人却是亲眼目睹了他那一担担厚厚的笔记。
而我们虽然不是雅典射击选手,也很难达到钱老那样的大师境界。但是我们可以学习向他们那样——专心致志地,看好每一页书,做好每一页笔记。从而慢慢地修炼出属于自己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