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整个艺术史,女性艺术家的数量远没有男性多,原因在于19世纪之前女性受教育的机会很少,尤其是平民阶级和中产阶级中的女性,很难接受正规的教育。进入19世纪后,中产阶级兴起,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整个女性艺术家的比例开始上升,阵容开始扩大。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早期的三位代表人物:
1.莫里索(1841-1895)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画派中最优秀的画家之一,她的作品也参与了1874年的印象主义画展。完全不必用“女性艺术”的标签区别对待莫里索的艺术,因为她是可以和马奈、莫奈、雷诺阿等人并列在一起的非常重要的印象派画家。
她全名叫贝尔特·莫里索(Berthe Morisot),出生于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在艺术方面颇有家学渊源,她的曾曾祖父是洛可可时期的重要画家弗拉戈纳尔,她的父亲是一位政府官员,同时也是一位建筑学院科班出身的建筑师,家庭的艺术熏陶对莫里索影响很深。

莫里索年轻时,非常喜欢在卢浮宫里对古代大师的作品进行临摹学习,由此她也有机会接触到一些当时的一线画家,例如她的老师就是巴比松画派的代表人物柯罗。巴比松画派是法国写实主义非常重要的画派,讲求回归自然,因此多采用写生的创作方法。莫里索继承了师父的这一点,也常使用写生进行艺术创作。
莫里索与被人们称为“印象主义之父”的马奈关系十分密切,有人说他们曾有恋爱关系,真实情况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马奈在莫里索的绘画道路上给予了很多实质的帮助,例如在沙龙里大力推荐莫里索等。
从表面上看,似乎马奈是莫里索的“引路人”,其实在艺术风格上恰恰相反,莫里索对马奈的很多创作影响至深。例如户外写生这种创作手法,就是由莫里索强烈推荐给马奈的,由此马奈的作品才有了强光下的大色块、立体感与阴影等明显的视觉特征。马奈一开始并不参与印象主义的绘画圈子,也是在莫里索的带动下,他才走进了莫奈、雷诺阿等画家圈子。
莫里索的绘画内容以女性主题为主,例如日常生活、家庭生活等,很少有风格大胆的主题。她的艺术风格有着一定的女性审美,相比其他印象派画家,莫里索的绘画笔触更长,色彩更为清新淡雅,颜色饱和度低,她的这种审美观可能也是受到了老师柯罗的影响。
莫里索绘画的独特特征是常常有一种未完成的感觉,不用颜料将整个画布填满,对画作的边缘不进行描绘处理,而是用色彩过渡的方式,让画面主体的边缘和画布融为一体,就好像画中的人物是从画布中“长”出来的,给人一种非常生动的视觉感受。
例如下面这幅《穿绿色外套的年轻女孩》:

2. 卡萨特,全名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1844-1926),是一位女性主义者画家,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家庭条件优越,从小就随家人环游世界,十多岁时参加了库尔贝的写实主义画展,深受感染。在费城美术学院学习期间,她认为女性在艺术界受到了种种歧视,因此,男女平权的思想在卡萨特心中根深蒂固。

卡萨特成年后毅然决然地到法国巴黎发展,走进了印象主义画派的艺术圈,其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德加。卡萨特的画作中有很多德加的影子,二人在绘画技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与德加画作相似的深色的线条,相近的构图方式。
例如卡萨特的《小孩洗澡》,采用了与德加《洗澡的女人》相近的构图方式。


卡萨特专注于表现母子亲情的题材,刻画母亲的伟大。与莫里索相比,卡萨特的绘画作品融入了非常强烈的女权主义思想,而她的一生也是在贯彻当时社会的“新女性”的形象。
3.珂勒惠支,全名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1867-1945),是一位跨入现代主义的德国艺术家,是现代女性艺术家中最为重要的一位。珂勒惠支52岁时,成为普鲁士艺术学院第一位女性院士,得到官方的高度认可。她的作品题材从最初的绘画到后来的版画、雕塑,艺术倾向越来越立体。从珂勒惠支的创作题材也能看出,进入现代主义时期之后,艺术创作的题材得到了极大地拓宽。

珂勒惠支在艺术上的重大贡献是集中描绘了社会的疾苦和战争带来的阴霾,这样的题材在传统绘画中很难见到。珂勒惠支之所以大量刻画这样的内容,和她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当时的欧洲经历了普法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外德国的血汗工厂林立、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使得珂勒惠支的作品带上了明显的批判现实主义色彩。
珂勒惠支的创作手法充满表现主义的风格,抛弃了写实的手法,借助一定的夸张成分牢牢抓住她最想表达的主题思想,用强烈的情感冲击抓住观者的眼球,代表作如《农民战争》、《磨镰刀》等。此外,她有大量专注于母子关系的作品,但并不是描绘母子亲情,而是集中表现在战争的压迫下,在不平等的环境中,饱受艰辛的母子关系,由此反映当下人民的疾苦与社会的不安。


珂勒惠支的版画作品最早是由鲁迅引入中国的,她的绘画作品表现的主题和鲁迅文章的主题非常契合,因此鲁迅自己出资,在国内出版了一套珂勒惠支版画作品,珂勒惠支逐渐被国人广泛知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