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九·八七】
吾乡文学曹芝字荔帷,以好名贫其家。中年遽亡,诗稿甚富。《宿随园》见赠云:“蓬藿年年静掩扉,好风吹上芰荷衣。青山一觉鹤同梦,白发满头花打围。肯与凡禽争饮啄?果然天马脱鞍轨。陶归邴罢关何事,出处如公世所稀。”
文学,官名。汉朝州郡及王国均置,或称文学掾、文学史。以明经者为之,职掌地方教育。三国·魏置太子文学,诸王亦置,常为皇帝监督诸王的耳目;侯国亦置。晋朝诸王、诸王世子亦置。南朝宋王国置,品第六。南齐同。梁皇弟皇子府置,五班。陈制同,品第七。北魏王国置,多以博学俊才担任,又有皇子文学,六品上。北齐皇子文学,品第六上。隋、唐亲王府沿置,员二人,从六品上,掌校雠典籍,侍从文章。唐德宗时又改诸州经学博士为文学,从八品上,掌以五经教授诸生,实无职事,衣冠士人多耻任之。元和时中下州文学废。又,宋朝文学参军亦省称文学。按:本条诗话中“文学”或为清代对教谕的别称。
教谕,官名。宋朝始置于太学附属小学,一至二人,掌训导、考校、责罚学生。徽宗崇宁四年(1105)各州武学亦置。政和五年(1115)各路医学又置。南宋初,州学不置教授者亦置一人,掌学事。元朝于县儒学及医学置。儒学由任满并考试合格之直学选充,任满后考查合格者再升学正、山长。明朝置为县学正官,不入流。每县一人,掌学政,教诲生徒。清朝沿置,改正八品。
曹芝(生卒年不详),字茎九,号荔帷,又号晚客,钱塘贡生。师从浙派诗人汪师韩,有《洗句亭诗钞》。与丁敬相熟,丁为其篆刻之印章,流传至今。
蓬藿,音péng huò,意思是两种草名。借指草野或草屋。蓬,一种如蒿之草,秋后风吹茎断,遍野走处处得逢,故称“蓬”。《说文解字》:“蓬,蒿也。从艸、逢声。”藿,指藿香,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子心脏形,花蓝紫色。茎叶香气很浓,可入药。如藿藜,指藿香和蒺藜,也泛指野草。明·陆粲《赠别王直夫》诗:“鄙人栖蓬藿,蹇拙聊自完。”本条诗话中的“蓬藿”则是以草屋喻指随园有山野之趣。
芰荷衣,音jì hé yī,指用菱叶与荷叶制作的衣裳。源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比拟,后世常借“芰荷衣”、“荷衣”以指隐者的服装,亦代指隐者。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诗:“共说总戎云鸟阵,不妨游子芰荷衣。”唐·钱起《登秦岭半岩遇雨》诗:“倚岩假松盖,临水羡荷衣。”
打围,音dǎ wéi,指四面围起来。
凡禽,音fán qín,即凡鸟,凡间的禽鸟,喻指普通的人。唐·许棠《亲仁里双鹭》诗:“天然不与凡禽类,傍砌听吟性自驯。”
鞍轨,音ān guǐ,未见专门词语解释。鞍,是放在骡马等背上供人骑坐或载物的器具。轨,本义是轨距,车两轮间的距离;后引申出法则、法度的意思。如:轨仪(规范,礼仪);轨法(轨范、法则)。备鞍,等于给马添加了约束;脱鞍则是摆脱了约束。轨轨,在遵循轨迹,遵守法度;出轨,则是超出了界限。由此,鞍轨,可以释义为行为约束与规范。本条诗话中“肯与凡禽争饮啄?果然天马脱鞍轨”诗句,意思是,袁枚会与凡人一样做些饮食吃喝的琐碎小事呢?当然不会,他果然如天马行空,完全摆脱了马鞍的约束,也不把所谓的规矩放在眼里。
陶归邴罢,陶归,指东晋时陶渊明辞官归隐。邴罢,指西汉末邴汉辞官回乡。邴汉,琅琊人,西汉末年以清行而见称的名士,曾官至京兆尹及太中大夫,王莽秉政之时,他不屑与汉贼同流合污,而辞官归里,保全了自己的声誉。唐·白居易《引泉》诗:“邴罢不因事,陶归非待年。”
出处,音chū chǔ,古人谓出仕和隐退。汉·蔡邕《荐皇甫规表》:“修身力行,忠亮阐著,出处抱义,皦然不污。”明·梁云构《袁节寰晋大司马奉命乘传锦还序》:“此其(袁可立)於出处间,真不愧古人矣。”
附:有关曹芝的一则资料,或其应有别号“芝里”。
丁敬为其篆“芝里”一印边款云:“荔帷解得老夫篆刻无法之法,以诗来谢。相应之速,且要次韵,并刻印石,亦佳话也。因如其请。曹倡:烂铜破玉好光辉,多谢神斤大匠挥。不比三年刻楮叶,先生应笑宋人非。丁次韵:石章刻就石生辉,绝似朱弦信手挥。欲笑解人千未一,说难吾久是韩非。戊寅(乾隆二十三年,1758)三月,敬老记于研林。”荔帷即曹芝,据清吴颢、吴振棫《国朝杭郡诗辑》卷二十一载:“曹芝字茎九,号荔帷,又号晚客,钱塘贡生,有《洗句亭诗钞》。荔帷为汪韩门(师韩)高弟。”曹芝师从浙派诗人汪师韩,丁敬与曹芝交好,曾屡为之刻印,与之唱和。除此印外,另有“洗句亭”印边款亦保留了他与曹氏唱和的五律各一首。
——摘自卢康华《“微型碑刻”:明清以来印章边款的文学性及文学史料价值探讨》一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