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
文/刘青山
俞敏洪在对话清华大学教授、积极心理学家彭凯平老师直播时说到一个问题,他说:
俞敏洪对话彭凯平实际上现在大家的退身之所变少了,甚至没有了。比如原来的中国农村社会,父母在农村有房子、有院子,实在不行我回到农村还有土地,尽管不那么丰富,但有退身之所,亲情和资源都在那儿。
但现在的孩子,如果失业了或者找不到工作,他们立刻连房子都没了,即使回到家乡,可能有些人父母已经不在了,在家乡也没什么资源,而且回到农村也没什么好做的。我觉得这种情况也是大家产生重大焦虑的一个原因,很多人只能往前进,没有退身之所,这对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严重不安全感和伤害。
接着俞敏洪又用很真实的例子向彭凯平教授抛出了很现实的问题:
对城市的年轻人而言,如果已经买了房子、还完了房贷,他即使失业,至少还有房子住。但现在北上广深的大城市里,小年轻人有房子的并不多,很多人还有房贷,这样的年轻人一旦失去工作,最后房子可能就不得不退给银行,这对他们来说都是重大的打击。面对这样的状态,对于这群孩子的人生发展道路,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难回答,买房、几十年的房贷压的年轻人会喘不过气,不买房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人会活得没有安全感……
彭凯平教授,作为积极心理学家,碰到老俞提到的这个硬茬,首先说这要在社会层面解决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工作才行。
在这个基础上,他给年轻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永远保持一种向前看、向远看的精神。
第二,一定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
第三,培养文化资本。
第四,建立好名誉。
买房?不买房?高房贷、一个房子奋斗一辈子这样的问题你要确切的回答可能谁也回答不上来,大师就是大师,他们总能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给年轻人一些启发和感悟。
作为一个同样被这个问题困扰的年轻人,我讲一下我根据两位大师的对谈得出来的感悟:
人们需要的不是房子,而是骨子里迫切地想找一个家。
安身之所其实并没有那么难,对于本身贫穷家里没有钱的人来说,在没找到一个不说十分满意、至少七八分满意的工作之前,不要想买房子这件事。我们最重要的目标,还是应该放在找寻适合自己的事业上来。
当然我是在一个四五线城市工作,我分析的角度也仅仅只是从我自己的角度,无意也没胆量去回答买不买房这样宏大的命题。(大家也可以自行步行去看老俞闲话,看看他们二人原本是怎样讲的,应该也能给你带来一些启发……)
想起复旦大学教师于娟在《此生未完成》里说过的一段话:在生死临界点的时候,你会发现,任何的加班,给自己太多的压力,买房买车的需求,这些都是浮云。如果有时间,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买车的钱给父母亲买双鞋子,不要拼命去换什么大房子,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蜗居也温暖。
现在人们的生活压力真滴是很大,买房买车似乎是必不可少。但我很多时候都在想生命有没有另一种可能另一种选择,其实租房子住也不是不行。
我有一天听说房子一般最多的使用年限也就70年,这个切实的数字让我不禁想象,70年之后估计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我记得我小时候家里比较破,因为爷爷奶奶收破烂为生,常常比较脏乱,那时候就羡慕别人家的漂亮房子,想着要是自己也能住进那样的房子就好了。
后来真的在老家建了新房,也住了很多年,但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与和谐度没升上去,最后发现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幸福与开心,反倒是经常会怀恋在老房子里生活的那段时光,有时候甚至会有幻灭的感觉。
原来,幸福与房子大或者小,高或者矮之间的关联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重要。
总而言之,俞敏洪老师提出的问题,彭凯平老师给出的回答,让我得到的体会是,不要被买房子这样的事情困扰了身心的自由,我们要做的其实还是走好眼下的路。
世界是不停变化的,未来是有无限可能的,一点不考虑未来不行,但太早把自己的未来关在所谓的保险箱里,可能也不是件好事。
年轻人还有退路吗?这个问题,可能只能引用一句话来回答比较好: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呀。
齐凡齐微课,22年度7篇,字数1581字数,累计20177字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