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清音
----踏雪伏牛山
神龙启新春,瑞雪兆丰年。去冬以来纷纷扬扬的大雪下了四五场,这是近几年来下的最多的一个冬天,往往是前雪未尽,后雪又致。甲辰正月十二雨水已过,大雪还在下个不停。正月十三上午,我在七楼厨房,偶尔向窗户一撇,突然看见遥远的西北方向白雪皑皑的伏牛山,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伏牛积雪”、“伏牛映雪”吗?我于是赶紧给“文行天下”的驴友打电话:“从你家的厨房能看到伏牛山吗?”他说:“可以看到,今天有点迟,我们稍作一点准备,明天上午早点去爬一爬这座山,来个踏雪伏牛山、近观伏牛映雪盛景。”
甲辰正月十四,晴空万里,射眼茫茫,分外妖娆。我们两个人简单的打理好行装,就驾车朝伏牛山方向驶去。路面上全是车轮碾压成的坚硬的冰雪路,坑坑洼洼,非常光滑,我小心翼翼驾驶车辆缓慢行驶,好在十几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了迎春水库,在这里可以远眺整个伏牛山脉。
伏牛山属于太岳山脉的分支,俗称老爷山,位于县城西14公里处的郭村镇西,主峰海拔1601米。因传说古人见神牛俯卧而得名。山顶古松参天,上有古庙遗址,庙内有泉水涌出,庙后孤峰上有望乡台,晴日登眺,可遥望潞州。台下有石窟,风声隐隐,雨来时,洞先出云,清初著名文人傅山先生曾题“云洞”于上。伏牛山全长约15公里,也是沁县沁源两县的界山。在古《沁州志》里边就提到曾被誉为沁州古八景之一的“牛山积雪”。
“西山高插天,积雪埋群峭。
射眼浩茫茫,乾坤成玉照。
林峦同一色,撑空涌仙峤。
柱杖小桥边,忍寒纵情眺。”
这是清人王省山描绘沁州八景之一“牛山积雪”。我俩在迎春湖畔、彩虹路旁停下车,遥望西峰,从北到南,苍苍茫茫一片雪白,整个大地银装素裹、林峦同色、天地一彩,正是“乾坤成玉照,林峦同一色”啊!这是壮观的“伏牛积雪”最生动的展示。
又前行几公里,到山脚下端村的西边把车停好,我们俩个就背上行囊,拄上手杖,戴上太阳镜,开始登山,从这里步行上伏牛山林场不知道有多少公里,因以前总是开车上去,但是山路有暗冰打滑,车根本上不去,要用我们的脚步去丈量这一段山路。可以确信,今天整个大山几乎没人,脚底下是厚厚的积雪,每走一步,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这种美妙的声音,发自天籁,穿透心灵,俨然是“跫然足音”,伏牛神灵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大山,对我们的突然来访是感到欣悦还是惊讶?但这足底清音应该使他感到欣悦,因为我们是他虔诚的信徒。
“一夜飞花千山素,风卷云舒照银川”。有多久没有踏着积雪上山了?万籁俱静、红日当空、气清空明、神清气爽,真的是毛主席笔下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由于积雪比较厚,我们步履蹒跚,有时脚底打滑,比平时爬山要走的稍慢一点,我们有一个初步的目标,先爬五公里。
听着脚下踏雪的嘎吱声,这是世界上最动听、最美妙、最吸引人的声音,它就好比潺潺小溪的流动,翩翩美禽的呢哝。不知不觉我们爬到了半山腰,扭头望去,哇塞,已经上来这么高了。低头走路,一步一个脚印,不问前路有多远、多难,只管抬腿,竟然达到了第一个目标,刚才看还是非常遥远的一个转弯,现在已经上来了,看来只要努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其实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已有了答案“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梁实秋言:“闲,要有滋味;忙要有价值”唯有不断沉淀,在反思进取和充盈积累中方能体悟生命的意义。静下心来,好好欣赏眼前绝佳的风光,因为它稍纵即逝,也许明后天你再来,风光就有可能不如现在。
有的人想来看看,但是心动没有行动,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只是说说而已,想想而已,没有踏出一步。因为路途比较遥远、路滑,上山有许多未知的不确定性,可我们“文行天下”的挚友,不管这些,我们的目的就是一定要抓住最佳有利的时机,欣赏大自然的唯美,这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美景,但是稍纵即逝,因此,必须抓住机遇。
此时内心发热,脊背出汗,我喜欢背着双肩包负重上山,感觉到踏实,不要担心前路有多远,只要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走就行了。前路有不知名的小动物留下的印记,一直在路上延伸,好像画家修边的装饰画。时间就是在不知不觉中流逝,走过的路程逐渐甩到身下,山下的村庄渐行渐远,一会儿就进入了松林里。大雪压青松,有的松树压弯了腰,好多直接就压断了树枝。大山,青松,白雪,苍穹,我们两个人融入茫茫的林海雪原之中。向上望去,大雪青松,转过身去空旷、清明、清冷、透彻、晴好,强烈的反射晃的我们睁不开眼,幸好我们戴着防护眼镜。
转过了一道又道弯,又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攀爬,我们终于看到了伏牛山林场的小房子,我们知道目的地到了,时程显示,将近六公里的山路上来了。
登高望远,一览众小。大雪覆盖的沁州盆地清澈透明,远处的太行山莽莽苍苍,近处的丘陵层层叠叠,层次分明,眼下的村庄、农田、树木都披上了银装,如此美景,就我们俩独享;天地间的琼浆玉液我们独饮。此时用文字来描述雪景,真的是非常的苍白,它表达不了寥廓苍茫、雄浑大气。如此美景怎样与人分享?
欣赏完雪景我们就到伏牛山林场办公室去敲门,开门了,这么寂静的山顶,整个伏牛山上就他一个人在值班,正在吃午饭,我们交谈了几句,他说下雪还得在这值班,我说:“你们挺辛苦的”。他却说:“你们才辛苦,我们是绑上防滑链骑摩托车上山,你们两个从下边的村子走上来,十几里山路是非常辛苦的。”他是这里的护林员,是大山的守护神,也是真正的山神,朴实的话语透露出他们质朴的情感,他们热爱大山,喜欢护林。
此时我又想起明朝布衣诗人谢榛的《登伏牛山 》:
伏牛形胜郁嶙峋,二月风光客兴新。
半岭夕阳惟照雪,千松寒色不知春。
天连山势全雄晋,地转河流远界秦。
寄语关中几游宦,虞卿只是著书人。
千百年来,多少人登临伏牛山?诗文几何?均无法统计,他们或登高望远抒发胸臆,或休憩林下思忖前程,或担怀百姓忧国忧民。
伏牛山是浊漳河的源头,由于适宜农耕的自然条件,出现了几十处人类早期文化活动的遗迹,而我们今天所在的伏牛山林场的后山,就是龙泉神庙的遗址,在明清时期,有“三晋名胜”之称的龙泉神庙也叫先轸庙,占地200亩,规模宏大,宏伟的古建筑显示了古沁州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今,仅留有残垣断壁,让我们凭古悼今。明朝沁州知州王端溪,对伏牛山情有独钟:
“君高予独知,予怀君亦谅。
如何指顾问,此景不可状。
樵歌杂莎溪,灵气满清望。
此别难为情,何时复来上?”
诗人离沁之时,对伏牛山恋恋不舍,正是“沁州不得为人去,一笑相逢又几回。”
伏牛山静卧了百万年,可谓“静中天地长,嚣尘不复扬。”我们人类在它面前如此渺小,就是“人间甲子几番老,不及牛山弄瑶草。”
2024年3月4日星期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