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间,小假期的第二天,与惠先生漫步于魔都的晚风习习,看黄浦江边霓虹闪烁,聊工作生活。我们的工作都有各自的忙碌和烦恼,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多彼此明了的弊端和懒散,这样闲庭信步简单轻松而认真的深聊在我们之间并不会很多。最后,归来的楼梯上,惠先生对我说,“你总是想的多……”我很自觉地接了一句,“而做的少”。其实,我深知,治愈一切不安和迷茫的方法只有行动。
曾经听过三十岁前的努力大多会决定三十岁后的生活。三十岁对于我们而言当然也是一个界点,但是今晚我们认识到的一点是,三十岁前的享乐,也需要在三十岁后一点一滴地偿还。我对自己很好,步入社会后基本没有逼过自己,甚至有时候是纵容的。然而,我偶尔还会用我在前进来试图迷惑自己,让我感觉自己并没有虚度光阴,现如今想起来觉得有点可笑。在写这篇小文之前,我曾准备写的是另一篇,有一半的文字是前天写的,躺在公众号的后台两天了,却写不下去了,晚上回来后,第一时间删除了它,我知道,那篇写出来也是自欺欺人。
今晚,我只是想随手写一写自己的反思,认识到的问题,存有一丝侥幸,觉得现在开始,还来得及。
《财务职场历险记》截取鲜少提及的工作
这张图,是这几天我在专注阅读时看的《财务职场历险记》(马岗顶 著)所截的图,这本书断断续续我还没有看完,有一点不想这么快看完,又有一点想快点把握整本小说的的那种矛盾心理。每到行文幽默时会会心一笑或放声大笑,感同身受时会点头称是,看到深刻问题简单说时会佩服回味……
今天发朋友圈的时候配了这张图,因为在进入外企的头两年我确实是这样的。在公司快五年了,我的心理过度历程应该是:没心没肺,世界美好——积极工作,努力发言,认真表现——战战兢兢,谨小慎微。很不幸地是,我现在正处于“战战兢兢,谨小慎微”,这个状态其实我一点都不喜欢,然而我一步一步走下来却到了现在这样的心态,不知道是我走的太小心,还是我担心的太多,认清的也变得多了。
再多的言语都不及自己的亲身体验,成长从来不是随着年纪在进行,而是随着经历在前进的。在行文里,记录中,我很少提及工作,记录的也并不多,一旦离开公司,就好像所有有关工作的事情都被关在了那道门里,与生活分割的很开。在公司的时间不算很长,也不算很短,经历的不算很多,也不算很少,却也尝到了各种酸甜苦辣及冷暖。会计工作对于我影响也是有的,处事风格也在变得更谨慎细致,虽然这不是我想看到的。
现任直属领导说,我做事,她放心。我不知道这是好还是不好,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我变得不再争取,而做好份内事变成了我坚守的。有时候长期不犯错,一出错就变成致命的。这是转team后感受到的。
工作不想提及更多,今晚自省,工作效率有待提高,工作方法有待更新。
惨淡地生活
花花世界里,静心变得越来越难。不敢直面生活的惨淡才是最大的痛苦。
今晚夫妻深聊里,我正视了自己的问题,一直地回避,只会让圈子越绕越远。在写这篇“自省”文字之前,我到微博里,重读了@DiDi 的文字。截取了两段,其中一段截取的文字是这样的。
@DiDi 微博截取我觉得我现在的状态是“坐在原地享受此刻的温饱”。不愿接受现实里的挣扎,不想接受挣脱舒适圈的阵痛,更恐怖的是正在试图掩埋自己的梦想。但是我心里明白,这样的麻痹自己,内心并没有因此得到救赎,而是越发的痛不欲生。或许,这也是惠先生今天给出最后结论的原因。道理我都懂,现状我也明白,清楚自己的利弊,就是不去行动,导致当有了空余时间的时候,迷了眼,蒙了心,忘记了自己的目标,抛弃了自己的想法……回想这些,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耐心的缺失,我没有理会而是放任;
精力的分散,我没有在意而是回避;
诱惑的增加,我没有正视而是接受;
目标的晃动,我没有扶正而是无视;
……
当一切都开始变得不那么清晰,就好像我拆下了近视眼镜,变得无助和心慌。
我明白,再多的想法或反思,没有行动的辅助,永远是停滞不前的。我已掉队并非一天,想想会觉得更恐慌。
在上海的生活,少了一点心思在里面,若有一天当我离开这座城市,再回想竟无法回忆起这个城市的气息,想来是有一点可惜的。
现在开始,希望还来得及
日日减法,避开繁杂的信息,正视大千世界的诱惑,分辨真正的需求;
认真输入,连续完整地阅读每一本书,整理笔记,尝试思维导图;
用心专注,减少缺勤,选择了就认真实践;
认准目标,认真实践,忌左右摇摆
……
静心——减法——行动——走心——
现在开始,希望还来得及拥抱生活。
我对自己说
对自己多一点“计较”,少一点“宽容”;
对生活多一点“走心”,少一点“观望”;
对工作多一点“效率”,少一点“情绪”;
对目标多一些“坚持”,少一点“逃避”。
治愈一切不安和迷茫的方法只有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