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烈火里永生——江姐

烈火里永生——江姐

作者: 文小崔冬梅 | 来源:发表于2021-06-22 05:35 被阅读0次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1964年上演的歌剧《江姐》中,这首令人难以忘怀的歌曲把共产党人江姐的形象永远刻在了人们的心里,江姐的原型叫江竹筠,1920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的一个农民家庭。1928年,因家乡发生大旱灾,她跟随母亲来到重庆,寄居在外婆家,10岁时江竹筠去袜厂做童工。苦难的生活经历,使幼小的江竹筠对黑暗的社会制度充满了仇恨。

    蓝旗袍,红线衣,白围巾,我们对江姐的印象大多源自电影《烈火中永生》里亲切温和的中年大姐。其实,江姐的原型江竹筠牺牲的时候只有29岁,是一位身高1米45的娇小的女子。1939年,只有19岁的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3年重庆,23岁的江姐接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任务,与在中央信托局工作,但实际身份是地下党员的彭咏梧假扮夫妻,掩护他的身份。1945年组织批准他们结婚,1946年春天,江竹筠当了妈妈,他们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彭云。

    1947年年底,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11月,夫妻俩即将离开重庆,到下川东组织武装起义。临行前,一家三口走进了一家照相馆,留下了全家唯一的一张合影,这是一家三口最后的团聚。几十天后,1948年的1月16日,彭咏梧在战斗中,为了掩护战友壮烈牺牲,敌人将他的头颅砍下,挑到奉节竹园镇城楼上示众。牺牲的时候,他才只有33岁。得知丈夫牺牲之后,江竹筠泪雨滂沱的问了同为共产党员的挚友何理立一个问题,你说一两岁的孩子,他能记得父母的模样吗?擦干眼泪,她下定了赴死的决心。她重返下川东,接替丈夫的位置继续战斗

    1948年的6月14日早晨,身在万县工作,正在赶路的江竹筠被两名特务抓住,随后押送至位于重庆西北的歌乐山。然而,与歌乐山这个优美山名相伴的却是渣滓洞、白公馆两个军统监狱,恐怖魔窟,江竹筠在此惨遭酷刑,电影《烈火中永生》还原了江姐受尽酷刑的历史。她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反动派妄图从她的口中打开破获地下党组织的缺口,他们对江竹筠用尽各种酷刑。灌辣椒水,坐老虎凳,用带刺的钢鞭抽打,吊索、撬杠、电刑,甚至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江竹筠一次又一次昏迷,但她一次又一次在清醒后对敌人轻蔑地回答:“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砍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

    尤其是那一句:“竹签子毕竟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江姐坚定的信仰,刚毅不屈的精神感染了狱中所有的狱友。作为一个革命者,江姐早就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而作为一位母亲,她最放心不下,且日思夜想的就是自己的儿子。

    1949年8月,一位年轻的女难友被营救出狱,她对江姐说,您有什么事情要找我去办?江姐对她说,如果我有什么不测,那么这封信就算是我的遗书,她取出一支竹筷子,把它磨出笔尖,烧了一小团棉花和着灰土加的水调成墨汁,写下了这封托孤信。“竹安弟,假如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娇养,粗服淡饭足矣。幺姐是否仍在重庆?若在,云儿可以不必送到托儿所,可节省一笔费用,你以为如何?就这样吧。愿我们早日相见。握别。愿你们都健康。

    这封以削尖竹签作笔,烧棉研灰为墨写的家信,字字是母亲对儿子的牵挂,句句是革命者的坚定与无畏,不幸的是,这封信竟成绝笔

    1949年11月14日,特务通知江竹筠转移。江姐清楚,最后的时刻到了,她脱下囚服,换上被捕时穿的蓝色旗袍,把她最宝贝的儿子的照片放在了自己温暖的胸口,特务已经在杂草丛生的歌乐山挖好了大坑。一阵枪声响过,29岁的江姐和31名战友一起倒在血泊当中。16天后,重庆迎来了解放,白公馆、渣滓洞三百余名革命者只有35人活了下来。就在新中国已经宣告成立,全国人民欢腾庆祝的时间里,江姐和她的战友们却没能举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冲出自己的牢房,她倒在了祖国的西南,倒在了黎明前最后的黑暗。她是新中国永远的年轻人,更是日夜思念孩子,备受煎熬,却始终怀有坚定信念的,一位年轻的妈妈。

    “我记得不知是谁说过,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死去,死人可以在活人的心中活着”这是江姐书信中说过的一句话,正是以江姐为代表的红岩烈士们的生命写照,纵有万般柔情,为了革命胜利,为了人民幸福,可以抛弃一切慷慨赴死,这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钢铁意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烈火里永生——江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hpy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