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围炉杂谭
荐读 丨 《历史麻辣烫》前言

荐读 丨 《历史麻辣烫》前言

作者: 西窗夜读 | 来源:发表于2017-10-09 22:27 被阅读4次

前    言

历史是什么?是过去的时间?是遗忘的真相?是衡量的标杆?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每个人心里,肯定都有不同的定义。

古往今来,无数的学者文人为历史下了无数的定义,比如梁启超曰:“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唐太宗李世民这样形容历史:“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从满足传统的资讯服务到个人的好奇或者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塑造,历史的好处自是无须赘言。历史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不是一门说教艺术,被当做众所周知的历史教训口口相传;而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趣闻逸事,满足人们打听奇闻的乐趣;也不在于一定要把它当做一门多么高深的艺术,需要对史书倒背如流才能懂史做人。

大多数人读历史,是作为一个求知者,怀着一种对历史近乎崇拜的心情去读的。读史首先是因为内心的需要,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了解自己人类的历史,这种渴望能填补对于生存环境的恐慌,能很大程度构成人们对生命的认知。其次是生活的需要。历史对我们的作用不是体现在某一件事情上,不是临时用什么故事中的策略来现炒现卖,而是渗透在人们的观念中,渗透在生命的方方面面,就像一种古老的告诫和启示。

从某种层面来说,历史确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文化、中国历史观的某些清晰镜像。在中国人的历史观念中,历史都是带有感情因素的,你或者名垂青史,或是遗臭万年。历史在一天天变动,历史在一次次更改,随着时间的洗礼或史学家、文学家的不断演绎,很多历史在时间的长河中渐渐变幻了原本的模样,唯一留存的便是政治道德的大框架和对一个人的是非曲直、功过评价。

随着教育的发展,历史的借鉴作用,也成为历史教育的重要功能与价值。“以史为镜”并没有错,这本身就是历史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问题在于以什么史为镜?因为我们所能看到的史料,绝大多数是后代所修,只不过是历史知识而已。且不说修史者所采用的史料是否真实,即使史料真实,修史人受政治因素和时代烙印等影响,就同一问题,史家观点也往往相左,从而形成形形色色不同的历史知识,令人无所适从。

事实上,史学家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争执是没有对与错的,由于每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掌握资料不同,却谁也无法说服谁,即便严谨如史实,在史学家的笔下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面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如汹涌奔流的河水,带走了成王败寇、忠魂烈士,也卷走了荣辱得失、功过是非。历史首先是由人组成的,这些在历史舞台上杰出的人物,或是叱咤风云的君主,或是泽被后世的榜样,或是才貌双全的典范,或是阴险毒辣的跳梁小丑……

我们习惯了眼前的历史,习惯了教科书上的面容,习惯了相似的话语与解读,也习惯了古代是非曲直给予的主观印象。漫长的历史长河涤荡了太多的众说纷纭,历史这面镜子渐渐蒙上了一层拨不开的迷雾和玄幻色彩。

因此,从这个层面来说,历史的真相不一定是要还原到最本真的事实,我们无意也无力考究这些历史事实的真伪。

因此,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就要很简便地学习一些已存在的、对现在仍还适用的知识,以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也就是说,学古为的是知今,学历史,为的是从历史中总结出对当代人有用的教训和启示,能给当代人以帮助,即“学历史是为现在服务”。只有从现代人的角度找出能为今天所用的知识和经验,历史才算有了用武之地。

抛开政治道德和荣辱得失,这些在群雄争霸的历史舞台上的豪杰人物,不单单是政治道义的符号,而是一个个被赋予了生命和意义、有各自的性格和人格的个体。他们所做的一切,只代表他们自己,仅反映一种现象,不代表一种政治或道德模板。历史只有因果,没有对错。我们读史,便是读人,读人性。故此,我们试图对历史进行重新审视和另类解读,找出时光尘埃掩饰下的一些现象本质。因此,传统的历史教学体系变得苍白无力,传统的通俗文学也显得道貌岸然。在颠覆传统的同时,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却越来越趋近于真实。

我们挖掘历史的真相,便是挖掘人性。只有领悟和融会贯通,才不会“纸上得来终觉浅”,才能将历史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变成自己的宝贵财富和经验。

历史是人生,似水流年浩瀚烟波照出的是人格,反射的是精神。在时光的洪流中,在历史的碎片里,穿过时光的隧道,我们可以听到那一张张陌生而经典的面孔的呼吸;我们可以听到那些灵魂的声音——在历史的缝隙里,它们,在突围。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荐读 丨 《历史麻辣烫》前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lmy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