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高中语文课文
文本解读的基本态度

文本解读的基本态度

作者: 王红富 | 来源:发表于2017-12-27 17:18 被阅读110次
    文本解读的基本态度

    文本解读的基本态度

    ——以《孔子拜师》为例谈教学设计的思考基础

    1

    文本解读,既要尊重,也不必顶礼膜拜,尤其是纳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除了明白通畅浅显清新外,从文学角度,大多也谈不上“文质兼美”,更遑论经典。

    当然,这种浅近简易也可以理解为,是为了适合小学生的基础和特点。

    王荣生在对解读文本中的“解读者”取向和“鉴赏者”取向的研究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鉴赏者的姿态是“将别人的东西当做自己的东西来感受”,注重接受教育,注重“领会作者的思想,涵泳作品的情思” 学有心得。而解读者的姿态是“将别人的东西当成别人的东西去理解”,边阅读边对内容进行广泛推理,概括,评价,侧重于形成自己见解的“批判性阅读”。

    这两种姿态孰优孰劣,各有千秋,但不能忽视。

    2

    解读文本,既要读进去,也要跳出来。读进去,是了解文章在讲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可学,做一番剖析。跳出来,是站在“教”的角度,判断可以教什么,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个,以及还可以(拿文章)做什么用。前一种是读者的姿态,后一种教者的姿态,后者的姿态,是以综合考虑课程特点和学科特征,以深度了解学生当下的学习水平,班内学生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基础的。

    一篇文章在教学领域最为人看重的研究价值,就在于这种估量、判断和把握的权衡。

    3

    文本解读进入教学操作层面,需要有一个深入浅出的过程。

    老师解读时可以深入,但面对具体学生应该以“浅出”为主,这个“浅”,是以学生的学情为起始点。一旦学生具备条件,或教育时机成熟,那么教师深入解读的底蕴就会让教学更自由宽广。

    4

    以《孔子拜师》为例,文章讲述的是一个历史故事。

    孔子问礼于聃的这个史实,在当下尚存有争议,其间的情节、细节更不可考。因此,解读时候,对作为历史故事的一种现代记录,我们大可不必膜拜文本,更不必执迷“揣摩”“品读”“咀嚼”其间语言文字的“意味”。

    如果仅仅是把它作为一个历史故事来对待,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来教学呢,有什么是值得教学的呢?

    如果看文章结构,围绕题目,有一条讲故事的线索:为何拜师,怎样拜师,如何学习。教学可以拎出一条思路。

    如果看语言积累,有一些四字词语:远近闻名,知识渊博,千里迢迢,风餐露宿,日夜兼程,风尘仆仆,学无止境。另外也可增加相应的一些词语:须臾不离,倾囊相授,诲人不倦。教学可以作为积累。

    如果看故事背后的意图,可以从孔子的好学、求学中感受“学无止境”的思想。

    读懂故事的顺序,明白人物的特点,感受故事的意图,就是这篇文章的可学之处。

    5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是需要思考的呢?

    王荣生在《语文课程论基础》中把文章分为“定篇”“样本”“例文”“用件”,这种编撰思路,比现在的教材编写方式,进步了许多,有中西结合的努力。

    《孔子拜师》对于三年级学生的学习价值,不在于传承文化,更不必拘泥于“道德说教”。

    作为三年级学生,字词学习、理解和积累,是重点。

    作为讲故事方式的一种,从题目入手,逐段(逐步)讲清故事的每个过程,是应该学习的。

    可以让学生凭借题目,进行故事复述练习。

    作为积累的一种升级版,将孔子《论语》里有关“为学”的一些思想言论,作为故事内容的注脚,是有价值和意义的。比如,孔子为什么还要去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比如庄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比如孔子是如何不离左右,随时请教的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等等。这种学习可以在合适的时候顺手拈来,浑然天成;理解层面也会因为有故事情节的铺垫举重若轻,丝毫不隔。

    上面的考虑,也是以语文学习的学科逻辑和学生发展的心理逻辑为基础的,即在学科的知识逻辑上,这篇课文的教学点在哪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储备上,现在到了什么点。

    两条轴上的两点结合,即为学习重点。

    6

    不一样的文本解读,会带来不一样的教学设计。

    不管解读的思路有多个性,但是考虑的基本内容还是一致的,比如:文章内容层面的人文价值,形式层面的表达价值,阅读层面的程序价值。

    而判断、衡量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是以学科的知识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为坐标,这是万变不离其宗的金标准。

    至于一篇文章的课程价值,则是这个坐标体系的整体背景。

    从课程价值到文章价值再到教学价值,或者反向,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教学重点,操作材料,这本来是课程专家和教材专家做的事情,如今却重重地压在一线教师的头上。

    这实在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也许能够籍以安慰的是,作为“万世师表”的孔子,终其一生都走在漫漫求学路上,孜孜不倦于求学,办学,传道,授业,解惑。那么,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为当下文化传承体系中的一员,作为后学晚辈,努力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保持一种开放的,求真的,探索世界的初心和热情,也是一种安慰和鼓励吧。

    文本解读的基本态度 文本解读的基本态度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本解读的基本态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nug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