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轩窗览书:《消逝的燕京》

轩窗览书:《消逝的燕京》

作者: 刍耳刍耳 | 来源:发表于2020-06-10 23:36 被阅读0次


    作者陈远,字数14.8万,口述史,采访手记,采访的是曾在燕京大学或教书或求学的人,曾在《新京报》登过。

    生命中有些事注定要发生。

    这句话是陈远在作者自序里说的,于我也很相宜。忘了从哪里看到这本书的信息,印象中跟《负暄琐话》前后买的,有七八年了。对那段历史感兴趣,买来不久就读了。果然相投。

    去年出行看望家人,车上又看了一遍。回来后放置枕边,偶然翻翻,竟至今。

    说燕京,司徒雷登是绕不开的。燕京大学在世33年,不到十年就成了国内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综合性大学,52人成为两院院士,1979邓小平访美的21人代表团中,燕京人有7位。大师云集,学生后来成为各领域顶尖人物的燕京大学,得益于司徒雷登出色的交际能力和基督徒虔诚的办学态度。

    清华大学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司徒雷登没有这样说,但他这样做了。初创时,即邀请了刘廷芳和洪业两位名师,在他们影响下,几年功夫,就有顾随、容庚、俞平伯、周作人、陈垣、顾颉刚、张东荪等名宿任教,雷洁琼、冰心、费孝通、侯仁之、王钟翰等人,则是那一期的学生。

    他奔走选址,斡旋筹款,创办哈佛燕京学社,用办学质量说话,从美国争取到研究中国文化的基金一百五十万元,内心认同自己全力开创的事业,是这所“中国人的大学”。他努力记住每个同学的名字,以便随时叫出。他是基督徒,却从不给学生传教,也不干涉学生们出版抗日刊物和宣传马恩的刊物。

    抗战时,为保护学校,他升起了星条旗,拒绝日军进入。也曾被日军软禁一年。1934年,他去美国募捐。学生针对蒋政府不抵抗政策,南下请愿示威。回来后的全校大会上,他说:“我在上海下船,一登岸首先问来接我的人:燕京的学生可来南京请愿了么?他们回答我说,燕京学生大部分都来了!我听了之后才放下心!如果燕京学生没有来请愿,那说明我办教育几十年完全失败了。”著名的“一二九运动”,也是在燕京大学最先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

    这样一个纯粹的人,1949年,被迫离开中国,1962年在美国去世。他的愿望,是回到燕园,陪伴他1926年长眠于此的夫人。不知何故,前些年他迁葬于杭州,不过总算回到他心心念念的中国了。

    他的私人秘书和助手傅泾波,像儿子一样陪伴他的晚年,1988年,傅也去世。

    这本小书,部分还原了燕京大学的生活,可读性很强,逸闻趣事也很多。

    还有多少故事,湮没于尘土,飘散于烟云?一声长叹,幸哉,哀哉?

    2020年6月10日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轩窗览书:《消逝的燕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omt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