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17011210548
转载http://new.qq.com/omn/20171205A03U7S.html
【嵌牛观察】有媒体认为移动支付已经进入到下半场,新的一轮洗牌开始了。其实现在说移动支付进入下半场或许为时尚早,只能说已经进入到中场布局调整的时期。
【嵌牛提问】移动支付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移动支付的下半场的竞争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嵌牛鼻子】移动支付
【嵌牛正文】
从拉卡拉时代,到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的兴起,再到手机近场支付的悄然涌现,包括银联的参与搅局,移动支付市场随着场景应用的不断拓展,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潮流,并被普通老百姓所接受。其中最大的受益方无疑是阿里巴巴和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其他企业虽然也参与其中,但无论是应用场景还是达到的效果,包括用户自发形成的长尾效应都没有这两家企业那么巨大,甚至可以说是忽略不计的。
那么对于这两大巨头而言,移动支付的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就成为一个比较核心的问题,现在或许就是重新排兵布阵进而影响到下半场战局变化和走向的关键时期了。对于阿里巴巴而言,无疑还是以问题为导向,依托自身强大的商业逻辑和电商品牌意识,进而从线上到线下的相互渗透,相互覆盖,达到一统的商业辐射,进而带来移动支付的场景大范围铺设。
而腾讯的战略无疑是依托微信本身的社交属性,进行全方位辐射,依靠手机的刚需应用带来应用场景的影响力和口碑传播,其中的焦点是人们对于手机应用的不可替代性,并依靠微信本身的用户黏性,当然也包括微商的不断渗透带来的一种应用场景搭建,从而带来移动支付的应用市场影响力和范围。
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于用户本身的影响力以及真正的数据应用机会的在意,这是二者一直强调的重点,也是为何两家互联网巨头在很多场景应用布局和投资中几乎都会参与进来的原因所在。因为谁都担心失去了先发优势,进而影响用户的走向,带来不必要的卡位缺失,因此会不断地进行叠加效应的累积,从而带来移动支付场景的不断拓展和延伸。
至于下一步应该如何走?其实两个巨头都有自己的谋划和发展方向。这也是随着移动支付的发展和渗透力开始不断调整的。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免费的午餐开始悄然退潮,越来越多的收费业务开始涌现。虽然一方面服务商强调是银行的收费需求,但也是在收购了足够多的“韭菜”之后就开始了商业行为,运营商不愿意承担更多免费的诱惑,自然以收费开始撬动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方面,微信启动的收费更早,给予的免费额度更低,有时候对于用户来说几乎成了鸡肋。不过对于更多的忠诚用户来说,因为本身的刚需和黏度注定了他们还是会首选微信作为交易的一个平台,这就是腾讯的商业逻辑,锁定用户的黏性就可以带来更多的商业场景应用机会。
之前,腾讯宣布,从12月1日起,微信信用卡还款也将收费。移动支付的提供者,微信和支付宝并不想只做那个转账的工具,而是希望用户来花钱,这样才能提升用户黏性和平台与线下业态的连接能力。因此无论是红包刺激还是各种回馈应用,其实都是在诱惑用户多用移动支付来花钱,最近流行的支付宝红包也是在刺激用户使用支付宝来支付进行消费,通过几毛钱的诱惑撬动用户的使用忠诚度。有媒体认为移动支付的上半场是各种刺激和投入来吸引用户使用移动支付工具来达到一定的用户黏度,而下半场就是移动支付不再是“免费”的通道,而是希望借助移动支付来达到效益的“回炉”。
有人认为移动支付的下半场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金融生态”之争。二是海外扩张之争。三是支付安全之争。其实最主要的还是应用之争,此外就是大数据应用带来的场景叠加。这时候的争夺应该还是阿里和腾讯之间,但是后来者或许也会分得细分市场的机会,尤其是手机企业本身的机会将会悄然出现。而构建在支付背后的大数据应用才是最主要的。此外就是一种模式的拓展,尤其是构建成一个“无现金社会”的国家。据佛瑞斯特研究公司的数据,2016全年美国移动支付规模是1120亿美元。艾瑞咨询估计,2016年中国移动支付的市场规模达5.5万亿美元,是美国的近50倍。中国的移动支付技术领先美国和欧洲,在迈向“无现金社会”的进展速度也超过西方多数发达经济体。
尤其是值得关注的是,对其他金融体系发展较为滞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移动支付的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性,其低成本和便利性可以惠及当地民众,刺激经济增长。当然安全也是一个大问题,需要不断地提升。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7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张勇表示,数字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巨大的机会,是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的巨大机会,“今天我们是数字钱包、手机钱包,未来全社会每个人脸都是钱包,每个身体都是钱包”“今天的消费者,中国年轻一代的用户对整个数字化生活的拥抱和习惯程度远走在全球的前面,这是中国巨大的机会,也是我们形成更多的中国方案,不仅仅是受惠于中国的经济,并且走向全球的一个非常好的基础。”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支付的下半场机会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