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清秋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不禁让我想起刘禹锡作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思绪也不禁被这首诗所感染,随着诗意畅游于这风清云淡的秋景中,心旷神怡,思绪驰骋。
我比较喜欢把一个字拿过来拆开研究,细细品读其中蕴含的意义和哲理!
单拿一个愁字来解,拆开便是秋和心两字,而一颗心放在秋天似乎便成了许多愁。难怪文人喜欢在秋天直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感慨万千!
文人喜欢把秋天和悲愁联系在一起,仿佛不言秋之悲,无以一吐心中之块垒。或失意落魄,或贬谪千里,或黯然神伤,似乎很多不如意的事情都和秋天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在浩如烟海的文章里信手拈来,满是悲秋的文字,而且都还流传于世,久弥不衰!但是让人不忍卒读,读之便会有种悲恸的伤感!
写秋思最出名的当属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虽然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能将不同的景物天衣无缝和谐地造化在—起,出神入化,读之不得不令人拍案道奇,每每想起却总让人黯然伤怀,思绪惆怅。不若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读之如此让人心胸开阔,放浪形骸。
前者犹如落榜之书生,后者犹如沙场之骁将。虽然两位诗人作诗时都适逢失意落魄,但刘禹锡却没有马致远那般的落魄伤神,一反文人落魄时的常态,反道其行,抛开文人的通病,吟咏出千古绝唱。不管是马致远发发牢骚,排解心中的压抑,还是刘禹锡矫揉造作,强装欢笑。但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刘禹锡的诗,能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
我一向是比较喜欢秋天的。春有春的特点,春天朝气蓬勃,山花烂漫,奼紫嫣红,秋有秋的魅力,大气清爽,天高云淡,万山红遍!
如果春为幻境,那么秋可见真吾。“莺花茂而山浓谷艳,总是乾坤之幻境;水木落而石瘦崖枯,才见天地之真吾”。也许春天的浓妆艳抹,却总不如秋天赤裸的天地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亦如朱子曾说的:“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我亦见真吾。”
又如春之繁华,不若秋之气爽。“春日气象繁华,令人心神骀荡;不若秋日云白风清,兰芳桂馥,水天一色,上下空明,使人神骨俱清也。”春之繁华,犹如人生年轻时的奔放热烈;秋之气爽,犹如人生步入中年时的心胸豁达。
杜牧曾有首诗云:“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在很小的时候就耳熟能详了,那时只是深深的喜欢并向往这首诗所描写的秋天的美景。而今读之却有另一番滋味在心头了,我最喜欢这首诗的末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当傍晚来临时,西天那抹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整座枫林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让人顿时生情,流连忘返。春之百花,当东风无力时,便纷纷退落出“百般红紫斗芳菲”的绚丽舞台,“零落成泥碾作尘”了,不若秋之枫叶愈经风霜雨打愈能姿态盎然。
苏轼也曾在《赠刘景文》中写到:“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这是另一种境界,不要只着眼于“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虽然美景已经流逝了,没有奼紫嫣红,花团锦簇 ,虽然青春年华不再,但是我们却从春天一路走来,拥有丰富的人生经验,仍然可以大有作为。亦如人们所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孟德曾有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首诗写的何等的气势磅礴,沉雄健爽,气象壮阔,写的全是眼前景物,把自己的感情全都融进在这满眼的秋景中,这在孟德以前似还不曾有过。丝毫没有因为眼前萧瑟的秋景而意气沉沉,消极殆尽。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看来人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何等的有难度啊!
秋天是很豪爽的,“无边落木萧萧下”是一种壮观的场景,让人不禁心胸开阔!那一定是很潇洒的,没有任何留恋,舞动着自己优美的身姿,随风而逝,零落成泥,化作大自然最经典的绝唱。
秋天又是一个恬静的季节,恬静的一如清新淡雅。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王摩诘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犹如一幅长卷为我们谱写着秋天的清闲雅致,淡定自若。
诗意清秋,潇洒,恬静,大气,磊落。
此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并署上作者姓名,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