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晏殊,在宋朝词人浩瀚的星河当中虽不是最耀眼的那一颗,但少了他这条星河会暗淡许多。
他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做出了继往开来贡献。
他吸收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按道理来说,晏殊在北宋官场,那叫一个顺遂,做到官至宰相,是宋代著名的贤相,被后人称颂。可是读他的词,总会莫名的伤感。让人不禁想去一探究竟,他的生活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
纵观晏殊的一生,可以用开挂来形容。
他少年得志。
公元991年,晏殊出生在江西抚州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其父晏固不过是抚州府的一名狱吏,其母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农妇。然而他们的这个儿子也许就如他的字“殊”,七岁时便显示了他异于常人的禀赋,以一手好文章轰动家乡,被誉为神童。
十三岁时,江南知府张知白知晓晏殊神童事迹,大力推荐他进京。从此,晏殊的人生翻开另外的篇章。那时的晏殊,离开时正是少年,家乡的风物总会在心里萦绕。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内心总有一角柔软的地方留给故乡。
破阵子 春日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第二年,晏殊十四岁,同千百考生一起参加殿试(宋朝设有童子科,他以神童的身份被推荐),小小年纪居然没有怯场,没有紧张,没有抓耳挠首,答题时从容不迫,神采飞扬。因“神气不慑”,深得宋真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这是多么荣耀的事情啊,就连当时的宰相寇准都忍不住心生嫉妒,就对宋真宗说:“晏殊他可是江东人士”。(江东五代时附属南唐,为宋敌国)这可是赤裸裸的地域歧视。可是宋真宗说:“江东人又怎么了,张九龄也是江东人”。谁叫皇帝喜欢呢?
三日后,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拿到题目,发现此题曾经做过。放到现在,考生要是发现考卷上是原题,心里早就乐开花了。可是晏殊这个诚实的耿直孩子,如实禀奏宋真宗,题早已做过,要求用别的题考他。宋真宗看到晏殊的答卷,抚掌大笑,连声叫好。心中暗想:“这孩子这么有才华,还这么诚实,我喜欢”。于是授其秘书省正字,留秘阁读书深造。
诚实的晏殊,生活在宋朝最繁华的时期。早在大宋初年,赵匡胤登帝之后,杯酒释兵权,劝诫大臣:“何曹不释去兵权,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饮酒相欢以终天命。”那时的官员无不热衷于享乐,宴饮之风盛行。
那时,正值皇帝给太子选讲官,忽然就从宫中传出皇上授官给晏殊的御批。这一劲爆消息一出,顿时激起群臣议论。宋真宗说:“听说群臣没有不喜欢宴饮的,一天到晚沉醉其中。只有晏殊与兄弟门闭门读书。这么谨慎忠厚的人,正可教习太子读书。”
晏殊面圣谢恩之时,他却非常坦率地对宋真宗说:“陛下,不是我不喜欢游玩宴饮,只是我家贫寒。要是我有钱,我也会参与晏游的。”晏殊直率的回答,惹得真宗大笑不已。不是他自恃清高,也不是不爱游乐,只是真的没有挥霍的钱财罢了。如果有这个实力,他也会和其他人一起出游,一起欢聚宴饮。也许晏殊明白,诗酒趁年华,才不会辜负这大好的韶光。
所以,当晏殊有银子的时候,好宴饮似乎是他的标志。宋人记载的笔记中是这样描述晏殊的:“晏元献喜宾客,未尝一日不宴饮,盘馔皆不预办,客至旋营之。”
清平乐
秋光向晚,小阁初开宴。林叶殷红犹未遍。雨后青苔满院。
萧娘劝我金卮。殷勤更唱新词。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
这首《清平乐》,写秋风,写红叶,写青苔,写美人,写美酒,不夸张,就那样如实的道来。即看到生命中的欢乐,也看到了欢乐之后的苍凉。“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人生苦短,与其深陷在忧伤的牢笼里自怜自伤,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在美酒中,暂时忘记时间的残酷,醉了才不会记得时光是那么地容易流逝。
深得真宗赏识的晏殊,在仕途上可以说是平步青云。从太常寺奉礼郎、光禄寺丞、集贤校理,太子舍人到翰林学士、左庶子。所以,在他词里也会流露出他的平顺和感激。
拂霓裳
乐秋天。晚荷花缀露珠圆。风日好,数行新雁贴寒烟。银簧调脆管,琼柱拨清弦。捧觥船。一声声、齐唱太平年。
天正好,景正美,宴会正欢,现世安稳,希望这盛世景象永驻。
然而,上天不会永远眷顾一个人,也会冷不丁的浇你一盆冷水。少年得志的晏殊,在仕途上一帆风顺,然而在生活中,晏殊过早的见证着亲人离世。富贵又如何,终究敌不过生死。
先是自己十一岁的弟弟晏颖突然去世,接着是自己的结发妻子,自己的父亲,母亲相继过世。然后是自己的第二任妻子,而他还未到而立之年。这些至亲之人的离世,晏殊似乎慢慢领悟,没有什么是永恒存在的,终究敌不过年华老去,时光无情。
蝶恋花
南雁依稀回侧阵。雪霁墙阴,遍觉兰芽嫩。中夜梦余消酒困。炉香卷穗灯生晕。
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欢,未免萦方寸。腊后花期知渐近。东风已作寒梅信。
这首词,晏殊敏锐的感受到了时光的无情和永不停留,他惆怅又无可奈何。
他已不是那个临川府的少年,世间的功名富贵,终究抵不过至亲之人的离开。
二
他是热血男儿,铁腕强人。
读晏殊词,那些柔美明丽的词句,似乎来自一个翩翩公子浅酌低唱。可事实是,在宋朝人的记忆当中,晏殊可是一个浩然正气的铁汉子。
说他是铁汉子,因他性格刚毅直率,但又诚实持重;学识渊博,思维缜密,办事干练。虽然受宠却不会恃宠而骄。
有例为证:
据说,宋真宗每次遇到不能决断的事,常会给晏殊传个小纸条询问。晏殊把自己的奏答和真宗询问的小纸条一起封好,呈献给真宗。如此细致,再加上他的奏答务实不虚,真宗对晏殊格外倚重。这是晏殊的谨慎。
宋真宗驾崩后,留下十二岁的宋仁宗和年轻的刘皇后,孤儿寡母,赵氏江山岌岌可危。宰相丁谓和枢密使曹利用,都想独自向太后上奏言事,其实是为了争权揽政。朝中大臣慑于他们的权势,没人敢提出异议。关键时刻,刚毅勇猛的晏殊,站出来一句“垂帘听政”,顿时将危机化解。丁谓再有资格,怎敢和太后相争。后世一致评价,晏殊此举,让突遭国丧的宋朝,有惊无险的度过了政治暗礁。这是晏殊的耿介。
立下大功的晏殊,很快就惹刘太后生气。只因他反对刘太后提拔的张耆升任枢密使,加之在玉清宫,侍从拿着板笏,在他之后才赶来,晏殊非常生气,暴脾气一上来,直接用板笏撞断侍从的门牙。御史抓住这个小辫子上奏弹劾晏殊,晏殊被免官,贬至宣州。虽扶持了太后,晏殊没有侍宠而骄,没有丢失古代士大夫的节气,所做之事,无非都是为大宋江山。这是晏殊的不媚。
有才华的人,走到哪里都会闪光。贬宣州后,晏殊在当地建睢阳书院,一不小心就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其它三大书院是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他还延请范仲淹讲学,一时从者云集。
在应天府,晏殊大力兴学,大力推行官学制度,官学教育从此免费。在他的倡导下,四方学者齐聚,育才成风,用才公平。后人常赞北宋文教昌盛,其实正是晏殊这事打底。
他交游广阔,知心的不多。然而他和王琪却趣味相投,而且还留下一段诗文佳话。
在应天府任职期间,晏殊游览扬州的大明寺。大明寺风景如画,慕名而来的人特别的多。晏殊在游览大明寺时,看到游客留在墙上的诗,大加赞赏,立刻派人找到作者,于是就和王琪认识了。
于是二人在这样的暮春天气,结伴游湖,风吹起落花如雨,晏殊忍不住感慨:“每得句或弥年不能对,即如‘无可奈何花落去’,至今未对。”
王琪朗声一笑,看到眼前之景,脱口而出:“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听后,大喜。此句浑然天成,他先后在不同的诗中引用。于是有了那首代表晏殊风格的词作《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浣溪沙》,道出了生命里淡淡的哀愁和感伤,春天那么美,但终究会逝去;花儿那么繁盛,总会被雨打风吹去。青春亦是如此,明丽短暂,倏忽一下就消失不见。
然而,伤春的哀伤和忧愁,最终还是消解了,明了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一切美好事物都不是永恒的,总有消逝的一天。“似曾相识燕归来”,岁月会不断循环,往事不可追。新的事物总会出现,总会遇见,那些过往的种种就让他留在回忆中,等需要的时候,还可以从中撷取一朵朵美丽的花儿,嗅一嗅当时芬芳。
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宋代的武备一直都处在一种弱势状态。当年西夏突然崛起,重创宋军,满朝文武哑然失色。晏殊奋然站出来,该出手时就出手,掷地有声地提出对策:撤内臣监军,军队统帅决定军中大事;边境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清理宫庭积压财务,减少开支,支援边关;追讨各衙门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这是他的果敢和理政的才略。
他还任人唯贤,举贤不避亲。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宋祁等均出自他门下;韩琦、欧阳修经他栽培、举荐都受到重用;富弼是晏殊的女婿,晏殊举贤不避亲,富弼后来也官至宰相。
晏殊特别欣赏宋祁,居然还在宋祁家隔壁买了一座房子。两人亲密如手足,闲暇时,品酒赏花,吟诗作对,闲情雅致。所以,二人词风相似之处颇多。晏殊仿宋祁的《玉楼春》写下这首同名词: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楼头残梦五更钟,花底离愁三月雨。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这首词写闺怨。写出闺中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也写女子无尽的相思之苦。古代男性词人多用女子的口吻,写自己的现实状况。
正如官至宰相的晏殊,他不会想到,这个他看着长大的帝王,在知道自己生世秘闻,会怪罪自己。生在政治权力旋涡的官场,又大多的不得已。别人都觉得晏殊无辜,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最让人痛心的是,写罢相文书的人,就是他欣赏和倚重的宋祁。
晏殊被贬颍州。从最高的相位跌落,之后辗转到各地,在他的词里,他早就隐隐感觉到富贵就像浮云,终究是不确定的,终究是留不住的。所以他坦然接受,尽管也有些凄凉的意味。
三
在文学上,晏殊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词最为突出。
他是“宰相词人”,他是婉约词“开山祖”。
词本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歌词。晏殊写词,原本是为了消遣和娱乐,然而他却否定花间词的妖艳和鄙俗,才开始朝着典雅含蓄的方向发展。
在晏殊的词里,你会看到安静的平凡生活里的小事件。
踏莎行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朱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闲来无事,随意散步到一条花儿稀疏的小路,已经是暮春时节,放眼望去,一片绿意。扬花落尽,春天也魁岸到了尽头,只是这扬花在落尽之前,还要借风和行人逗乐一番。
午睡醒来,不知身在何处。燕子和莺儿的啼叫,衬托初夏白日的娴静。百无聊赖之中,香炉里的烟,细细的,轻轻的,丝丝缕缕,缭绕上升。回过头来,太阳照在小院中,白昼未去,夏日怎如此悠长!
生活本来就是平凡的,就如这暮春初夏的酒醒时刻。
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情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古人重离别,友人离开,那梧桐夜雨,一点点,一滴滴,都是我无尽的思念之情。想道一声你在他乡还好吗?山长水阔,千里迢迢,一片深情无从寄托。
思念令人瘦,空牢牵挂。红烛知我心意,心长也是情长,无尽的思念都在这红烛的火焰之中。
晏殊的词里,你感受到读到悲欢离合、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伤。
采桑子
时光只解催人老,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那些似有似无,若隐若现的事在春天里发生,清醒之后,梧桐秋雨,时光为何如此匆匆。一声孤雁的哀叫,直指人心。迷惘、忧伤、困顿,随着一声雁鸣,把人拉回了现实,伤而不怨!
晏殊的词里,你会体味到常人对爱情长久的期盼。
木兰花
燕鸿过后莺归去。细算浮生千万绪。长于春梦几多时,散似秋云无觅处。
闻琴解佩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劝君莫作独醒人,烂醉花间应有数。
那个妙龄女子的去来,就像一场春梦,过后了无痕迹。不是所有的美好相遇都能抵达一个安稳美好的未来。留不住,挥不走的相思,何以解忧,唯有美酒。
晏殊的一生当中娶妻三次,结发之妻李氏和他伉俪情深,奈何李氏早逝;续弦之妻孟氏和他情投意合,陪他几年仍然年寿不永;唯有第三任妻子王氏和他相敬如宾,给他生儿育女,伴他终生。所以在晏殊 的词里,写了无数的祝寿词,希望第三任妻子长寿。他两度丧妻,却偏偏不肯在词里写下悲悼之情,反而用来描绘喜悦和祝福。
少年游
芙蓉花发去年枝,双燕欲归飞。兰堂风软,金炉香暖,新曲动帘帷。
家人拜上千春寿,深意满琼卮。绿鬓朱颜,道家装束,长似少年时。
也许晏殊早已在历经亲人离别后明了命运无常,在他眼中,那些诗词歌赋和神话传说向世人许诺的长久,其实是虚无,他要的只是朝朝暮暮,那每一个触手可及的与妻子执手相随的良辰好日。
晏殊的词里,也有失意时的苦痛和愤慨。
晏殊最高的荣耀是官至宰相,人生到了顶峰也意味着衰落的开端。罢相之后的晏殊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贬谪生涯。那个圆融平静、旷达超脱的词人,也开始有了沉痛。
木兰花
池塘水绿风微暖。记得玉真初见面。重头歌韵响铮琮,入破舞腰红乱旋。
玉钩阑下香阶畔。醉后不知斜日晚。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
得意之时,晏殊想起那些旧事,虽有浓愁,定会破开哀愁,不沉溺,还会放旷乐观。而这首词末尾物是人非,晚年飘零,寂寥与谁人说呢?
这种伤感和不满,在《山亭柳》中,对着一个年老色衰的歌女悲叹,就像白居易写《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掩饰不住对往事的回味。
山亭柳 赠歌女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
想当时少年,倚马高楼,才气纵横,得遇明主,步步高升,该是多么的意气风发。虽然换了皇帝,可是毕竟伴皇帝读书,从不谄媚,耿直持重,深得皇帝信任。偶有到地方为官,却也有志同道合之人。如今垂暮,繁华落尽,毕竟苍凉。
晏殊的词里,你会聆听到对生命的领悟,旷达的情怀和圆融的理性。
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晏殊在现实额生活中,总会感到生命的无常和忧伤,他有勇气接受这些现实。他不是纤弱的文人,宦海的锤炼,使他理性。他不会一味哀伤,伤感到一定的程度,他会释怀。就像这首词,时光易逝,人生聚散离合本是常情,伤感无用,不如过好眼前的日子。如果你为一朵花的凋谢而哭泣,你还将会错过整个春天。能欢聚的时候,珍重眼前的欢聚,你能掌控的唯有这样的努力。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来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人生会有很多重境界,晏殊的词在于他北宋词感悟的起点。生活在繁华当中,很难对生命有所感悟。对生命的领悟常常在繁华落幕的那一刻。晏殊富贵繁华一生,却可以用很平淡的方式写自己生命中现实的东西,可以自我反省和沉淀,意义就在这里面。
七岁神童闻名乡里,十四岁少年赐进士出身,仕途顺畅,二十八岁入住东宫,三十六岁被贬,四十三岁官至宰相,最后十年贬谪各地,64岁的晏殊病逝于开封。宋仁宗专为他休朝两日,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做人如晏殊,该了无遗憾了吧!
参考资料:
1. 《蒋勋说宋词》修订版 蒋勋著 中信出版社2016年6月版
2. 《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传》 慕容苹果著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4. 《多情总被无情恼:晏殊、晏几道的痴情醉梦》 丁敏翔著 天津教育出版社
5. 《宋词精华》 顾易生 徐培均 袁震宇 主编 巴蜀书社编辑部
6. 百度百科晏殊词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