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闲话古诗词读书人文社科
刘长卿:牢骚满腹《别严士元》

刘长卿:牢骚满腹《别严士元》

作者: 史历黑 | 来源:发表于2018-07-28 17:25 被阅读14次

    别严士元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日误儒生。

    1

    早些年我颇不喜欢刘长卿,上课的时候老拿人家调侃。比如刘长卿自号“五言长城”,我就评价说:长城作为喻体,本体很有可能不是他的诗作,而是脸皮;我还评价说:自从刘长卿有了“五言长城”的说法,古代的诗人虽然没有柯受良一样的摩托车,可也完成了不少飞跃长城的壮举。我还说刘长卿的诗歌中心情感特别好概括,就是发牢骚;古人是一看到月亮就想家,刘长卿是不管看到什么都能扯到牢骚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老爱攀附上贾谊什么的——简而言之:太拿自己当根葱了。

    现在看来,这些轻佻的评价,很不厚道。

    “五言长城”也不见得就是人家自己封的,也有权德舆敬奉的说法。

    人啊,总是容易宽于律己,严以待人。老拿自己当智者,当明白人,最后就都成了普罗泰格拉,信奉“人是万物的尺度”。

    或者多少还是有点儿不同:刘震云说过,人迫切要处理和对付的,其实就身边周围那么几个人,相互琢磨的也就那么几个人。谈不上人人日理万机。所以这句话更合适的说法是:“自己是别人的尺度”。

    其庶几乎!

    换成我自己,站在刘长卿的角度,也不一定能比人家做得更好。刘长卿遭受的谗言,直接让自己进了大狱,赶上大赦才放出来的。这种内心的苦闷之大,不能强求每个人都有苏东坡一样的雅量,可以淡然视之。相比之下,我受过的委屈简直不配一提,唧唧歪歪地半夜气醒,一方面是自己修为太浅,另一方面,备不住也是先前调侃刘长卿太过的报应。

    我最近有时会想,乐于把道听途说的风言风语,不加甄辨,不做求证,照单全收地跟上面汇报,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似乎,人的成就感当然可以来自于自身的努力,但也并不妨碍来自于以贬损别人来构成比对。看似无心的三两句小话,漫不在意地踩上别人两脚,就算自己并没有长得更高,至少别人眼看着就矮了自己一头,往好里说显得自己有担当,能扛事,往未来想早就为别人背锅埋下了应有的伏笔,成功地转移了领导的注意力,自己就是整天悠哉游哉,也已立于不败之地。你说我怎么就早没悟到这种四两拨千斤的生存技巧呢?

    刘长卿也是这么个直人。《唐才子传》说他“性刚,多忤权门”,大概也是面对国计民生,发自肺腑一番赤诚,没少跟上面据理力争吧。不幸中的万幸,不遗余力地罗织、构陷,非要置刘长卿于死地的那个家伙,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这个叫吴仲孺的,是郭子仪的女婿,家财万贯,肯定没少干中饱私囊的事。赶上朝廷为了河北平叛募兵,吴仲孺把自己的儿子贡献出来参军,让儿子直接落了个五品官当。面对这种政治上投机者、利益上的贪污犯,刘长卿要是能忍得下这口气,他也不至于沦落到那般田地。

    这么看来,刘长卿,是条汉子。

    有真性情的人,就会发真性情的牢骚。不管是刘禹锡还是刘长卿,在说真心话的时候,都是顾不了旁的许多的。可能姓刘的都这样。

    在这种情况下,刘长卿还能写出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还能写出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才真正是个奇迹呢。

    2

    刘长卿这个名字,对于现代人来说其实就不够友好。能第一眼就把长念成长官的长的,不会太多,而且真这么念了,反而觉得绕口。按理说这么一个名字,是不会容易走进大众视野的,谁能想到,好巧不巧,2007年北京高考,偏偏拿刘长卿的诗句出成了作文题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仿佛一下子提醒了各省市各城区各中学的诗歌鉴赏命题人:还有这么一位,大伙可以考虑一下。2007年北京的题目,开口颇大,可以写闲情逸致,可以写寂寞处境,可以写传统文化的式微,可以写春天的美好品格,但写的最多的,恐怕还是“默默无闻并不等于无所作为”——这个切入的角度简直太好了,什么“感动中国”啊,底层草根啊,备考时特意准备的那些并不新鲜的材料,全能用得上。

    目之所及,没有人在作文里面,提到刘长卿这两句诗的上下语境,以及卒章显志的中心主旨。

    “细雨”啊,“闲花”啊,跟恬淡啊,美好啊,半毛钱关系都没有。本来俩人就在这儿依依惜别呢,首联的“倚棹”,还暗示我们两个人是偶遇,计划外的,不能逗留太长的时间。这种情况下要是还要心情赏玩风景,那得有多高的兴致啊。而实际上呢?根据时间推算,刘长卿写《别严士元》的时候,应该刚从大牢里放出来,贬到南巴;严士元要去的那个湖南,在当时也算不上什么好地方,马上就能让人联想起屈原、贾谊,还有柳宗元。这么一个尴尬的时间节点,又赶上春寒料峭,细雨绵绵,怎么都应该让人觉得这是一个适合青春雷人偶像剧里男女主角分手的场面,哪里来的闲情逸致呢?再进一步,“看”和“听”,是一种主动的寻求,自发的动作,能主动去看,去听,表明两个人时间面对自身现今的处境,大概也是无话可说,或者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在这种情况下,想看个雨丝,没有;想听个花落,没门。恬淡吗?美好吗?这时候就应该让潘斌龙跳出来,耸一耸肩:

    “好尴尬啊!”

    真是寂寞啊。真是不为人知啊。不在沉默中灭亡,只能靠在沉默中爆发。可刘长卿呢?估计爆发过不少次了。都把自己爆发到牢里去了。

    所以呢,能说点儿什么呢?

    湖南啊……湖南,也没那么糟糕。晴空万里,绿草如茵。

    本来也是一句虚写。与其说是实际景色,还不如说是美好的寄语。寄语这东西,从来能落实的就不多。

    要是有人问起自己呢?

    读了一辈子书,落到如今这个地步,职级比居委会大爷强点儿有限,羞啊。

    我也是直到现在,才读懂了刘长卿这首诗里的心境。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刘长卿简直自作多情。送人就说送人,没来由地非提自己一嘴干嘛?你有那么招人待见吗?

    真正的情况是:“青袍今已误儒生”这句话,不到万不得已,是不愿意张嘴的。

    还真有诗歌鉴赏题,让拿这句“青袍今已误儒生”,跟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做对比。

    答案是这么说的:内容上,都有怀才不遇的意思,但王昌龄更强调自己的志向,而刘长卿则更倾向于发牢骚;手法上,都使用了想象有人问询的手法,但王昌龄使用意象,含蓄高雅,刘长卿直抒胸臆,露骨直接。

    翻译一下就是:王昌龄比刘长卿写得好。

    可你要结合王昌龄“不护细行”的性格,磨磨唧唧不去江宁赴任的耍赖,途径襄阳顺手坑死孟浩然的神助攻,你会愈发感觉:王昌龄这句诗,其实就是嘴硬。

    而人生遭遇重大挫折的刘长卿,此时面对严士元,恐怕已经不想再硬了。

    连牢骚都发得这么无奈,有些人不应该脸红吗?

    3

    我是为了这篇文章查找资料的时候才猛然意识到,“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这句诗,也是刘长卿写的。如果说哪句诗可以给刘长卿画像,恐怕要首推这一句。我传统,我保守,我古板,我清高,我跟时俗格格不入,但我不会因为今人不弹,而放弃我的古调。

    我依然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今人感到惋惜。为世道表示遗憾。

    可能刘长卿也是太喜欢这两句了。所以这两句不但出现在《听弹琴》中,也出现在了《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幽琴》里。

    这要是放在过去,估计我又少不了得揶揄刘长卿几句:不是“五言长城”吗,长城也可以拆了东墙补西墙吗?

    我想,在身心都还没能做到与古人感同身受之前,还是不要这样刻薄的好。

    “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呵。

    4

    现在能看到的刘长卿的集子里,还有六言诗(《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还有疑似是词的作品(《新安送陆澧归江阴》),刘长卿在文学上,其实是有自己的开创和追求的。

    有时候吧,所谓牢骚,也未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看透世事的冷峻。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我也是最近才体会到这里面的滋味。

    刘长卿就算再牢骚满腹,心也冷了,意也淡了。

    当了随州刺史又如何呢?

    好像也没见他念谁的好。

    2018.7.2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刘长卿:牢骚满腹《别严士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roo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