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华西》主要是以华西医院石应康等领导班子的20年工作经历作为视角,来探讨华西医院发展的秘密。这个时间段是1993年至2013年。
目前只看了83页,总页数315。我就边看边写读后感吧。
它不是个人传记,确切的是描述华西医院20年决策的时代环境、理念、执行、修正以及效果。华西医院的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但石应康等人在创造的过程中,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选择有时比努力更重要,华西医院这艘船在二十年里的几次关键点上,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而做出正确的选择,并坚持到底,就是领导班子的义务与使命!石应康等人,无疑是合格的。
一、坚持到底的魄力:硬件建设
1993年,华西医院的楼房已经是几十年的房屋,有的已经是危房了。手中的筹码是获政府批的600百万,维修房屋费用都不够。至于新盖大楼需要7000万。
这道命题,他们选择新盖大楼,解决措施是善于整合资源。整合资源的概念,对2022年来说属于老生常谈的方法。但对于90年代初,还是很厉害的手段。更何况知行合一,他们不仅知道概念,还知道概念如何落地。
说句难听的,这有点类似空手套白狼的腾挪周转手段。以医院信誉作谈判筹码,能不先付款就不先付款,以时间来运转现金流;以封堵后勤漏洞,实行绩效改革,来开源节流,以保证可以周转腾挪的现金流。如此,零贷款,盖起大楼。
一栋大楼盖起,继而谋划其他大楼。面对反对声,不为所动,站位华西医院的未来来做决策。继而世界范围内的最大单体医院出笼。
这需要多大的魄力!这也值得我们安徽的医院学习。尤其是蚌埠地区的医疗机构,硬件设施起步太晚,吃老本意识比较强,就缺乏这样的前瞻眼光与魄力!2000年左右才有意识,2010年左右才开始有决心,2015年左右才开始落地行动。这与华西医院差距太远,而且更显得墨迹。
写到这里,我买房子的魄力是不是也与石应康有点类似呢。可惜,晚生几年,时不与我!但目前来看输赢,还为时过早!
二、解决思路的循序渐进:动蛋糕
未读这本书时,便知道石应康的口碑是作风极其强硬的人。可是读了之后,才发现他不是张飞式的人物,是善于分析问题、当仁不让的抓住机遇、敢于亮出底牌、必要时也知道曲线救国的人。
以取消外病区的案例,来分析说明。
有些事明明不对,但不能一步全反对,需要一步步去做。比如二病区、三病区的问题,医院职工在外面赚钱,但对本院的工作就很消极对待。有时还把本院的病人外流到外病区去诊治。
这是喝华西医院的血,导致医院的绩效收入低。因此,他们又反过来再骂华西医院的娘。因为本院绩效收入过低,又进一步加剧本院医护员工,去投入精力在外病区。毕竟人都是有家庭的,人都是要吃饭的!
如果新领导一上任,就想全部灭掉。那么就涉及你本身是否足够强大,能弥补职工这部分收入落差,否则会遭到对抗。虽然行政命令,可以压制,但遭很多人埋怨的人生,甚至强烈反弹,这样又有什么乐趣呢。
他们的解决思路是这样的。
第一步封堵后勤漏洞、物质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价格统一谈判,节省了不少资金。既往不咎,往后以制度管理这些东西。这一步占据了法律、道德上的大义,又对以往既往不咎,自然反弹就很小,而且又是属于源源不断的增加华西医院的实力,为下一步积累条件。
第二步,实行绩效改革,先在外病区少的内科试点。面对职工强烈反弹时,石应康主动连夜诚恳解释,且给与保底奖金。这个保底奖金还比以往的奖金高,继而通过半妥协,轰轰烈烈的开展了绩效改革试点。不久后,全院都发现了甜头,都加入了进去。实际上,绩效改革中,华西医院的整体收入也增长很快。
第三步,水到渠成的取消外病区干私活的事情。几乎无任何反对的声音。因为在第二步的过程中,职工尝到了甜头,自己主动关闭外病区的也不少。
上述步骤,大概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动别人蛋糕之前,自己先给别人制作新蛋糕。而这新蛋糕是华西医院的产品,是合理合法的,谁又愿意担风险去做外病区的事情呢。
继而这场改革,与大家共赢,一切水到渠成。
类似的还有,在整治医院混乱产业,在成立“成都利康公司”的良好运行的过程中,更是把曲线救国运用的炉火纯青。
三、精打细算的经济:会过日子
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文中说了这么一个故事,1995年,上海瑞金医院代表到华西医院考察。接待人员不敢到外面请客,就在医院的食堂,一桌坐了18人。
零散采购设备,单价偏高;型号与标准不统一,这给一线员工带来了操作的麻烦,因此集中统一采购,通过一步步探索,解决一个个弊端,也节省了不少开支。
一分钱,当两分钱花。很多漏洞,在一个个的堵住。比如,医院是平台,90年代初,职工腾挪医院的钱与院外人员建公司,然后反过来以高价卖给医院,赚钱。通过阳光化监督一招即解决问题。
(待续)
2022年9月2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