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位父亲,儿子因轻度抑郁,大学辍学独居,独自在另一个城市。上午昏沉浑噩,不想喝水,不想出门,不想吃东西,没有动力做任何事情。他反省自己过往教育错误,去上心理培训,很认真做功课。他陪儿子上心理培训,鼓励儿子学习音乐与绘画,经常打电话交流谈心,写日记给儿子看... ...。可以说,这是一位很优秀的父亲。他儿子偶尔表达对父亲的愧疚,说想吃抗抑郁药来提高执行力,不定期躲起来、不与父亲交流。
这位父亲问我,“他三天没理我了,我很担心他,我该怎么办?”
我说,“你放下焦虑和担忧,等没负面情绪再和他交流。”
他很着急,“还有两个多月就开学了,难道我忍住不问他的情况了吗?”
我说,“你问什么,说什么,聊什么话题都没关系,关键是不带负面情绪。”
他无法理解,也无法放下。是的,换我在他角度上,也不一定能放下。而作为一个女儿,我却深刻体会到,父母“担忧的爱”,是种压力。从小到大,发生任何痛苦、面临困境,我不敢跟父母讲,只有当困境已过,才能云淡风轻提一提。可往往,有些事情隐秘到只能向父母或最亲的朋友讲,因为怕父母担心,怕频繁打扰朋友生活,痛苦只能自己吞咽。这个时候,我多么渴望可以有个耳朵听我倾诉,仅仅听就好了。另一面,妈妈也总说,“你什么都不跟我说”——不是不说,是不敢。
身处困境本就面临巨大压力,而妈妈因爱而生的关心,却是沉沉的压力,令我一边焦头烂额扛住压力,另一边还要安慰妈妈,实在是心力交瘁。爱,如果掌握不好,很容易化为利刃。爱的越深,伤害也就更见骨。
在我最难时期,妈妈也经常打电话给我,每当她问“你们最近什么情况啊?”,或“我听人说...”,我立马能感受到她背后浓浓的焦虑和担忧。是的,母女之间实在是太亲密、太了解,情绪的传递根本无需通过语言,无需通过表情,只要有,就一定能感受到。更要命的是,基于母女间深刻的感情和了解,我妈妈总是能把我内心最深刻的恐惧说出来。戳穿我假装未来很好的希望泡泡。随意的几句话,就像大炮,无比精准的将我好不容易建立起的信心堡垒轰塌。
每每,当我向妈妈阐述我的计划,她的几个反问立马使我哑口无言,我感到深深的灰心沮丧。其实对于市场和未来,谁又有一定成功的把握呢?不定性、起伏性也是市场的一部分啊。这个时候更需要鼓励而非质疑。我后期索性拒绝和她讨论一切未成形计划。
回到文首故事,请不要带着负面情绪和家人说话。有负面情绪时可以做深呼吸,一个人待一会儿,等心情平复再继续沟通。避免负面情绪传染蔓延出去。
2.
《大学》曰:“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从以上讲,我们尽量避免带着情绪和家人交流;而作为个体,我们需要思考,为何家人总能轻易勾起我的情绪呢?
我曾一直以为,“我妈妈总关注负面信息”。昨晚又一次交流后感到糟糕,我一个人在黑暗中静静待着,感受情绪、给自己做观念,而后释放。清理情绪后发现,妈妈像一枚“高清镜子”、把我的负面高清晰度地照给我看——不是她负面,根本上是我内心深处的负面。无论在外界多光鲜亮丽、显得多么能量满满,家人总能轻易勾起我们内心最深的恐惧。家人的几句话很容易令我们感到情绪糟糕、甚至暴跳如雷,而外人无论怎样讲,我们大度从容,一笑置之。
试想,一个人若讥讽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你是个无能的穷鬼”,洛克菲勒会在意吗?不会。只有因穷而敏感自卑的人才会在意,甚至痛苦愤怒,感到被伤自尊。很多男性不理解女友因一句话大发雷霆,认为简直无理取闹,却看不到“大发雷霆”的背后,是深深的爱和随之而来的不安全感。
当我能清理和妈妈沟通时升起的情绪,其实就是对自己内心深处负面的清理和释放。释放之后,我们便犹如“首富”面对“穷鬼”的讥讽,一笑置之,不起波澜。
家,才是最体现一个人内心强大的地方;家,是最好的试炼场;家人,是最好的镜子。
网友评论
还有,只是看到引用论语的,就想起了于丹...不是批判什么,既视感太强想吐槽下罢了
始于著名心灵导师拜伦· 凯蒂 (Byron Katie)为自创的“转念作业”(The Work) 被誉为简单且能有效破除小我的方法,它可协助你检视头脑打结的问题,进一步改变信念,让我们从紧张、焦虑、不安、忌妒、痛苦的心境中得到解脱,使生命当下变得轻松自在,更具活力。是个人改善婚姻、家庭、人际关系、职场、工作、金钱等各层面生活的最佳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