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长都听过,每当孩子考试考砸了时都会这么说:这次考试没认真,太粗心了,其实我都会做,下次一定做对。
真的如孩子说的是因为粗心吗?!其实不然,那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相信大家看完这篇文章后会有所感悟。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
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参加半年后的比赛,他了解了一下基本动作,也练了几次。有那么一两次很标准,有几次有失误,不过他认为自己比赛时就能做到。
比赛很快到了,他站在跳台上很紧张,结果当然失误了。离开赛场时他说:“唉,我疏忽了,主要是太紧张了。”
听了这个故事,你会怎么想?
估计你会喊起来:他练得太少了!当然会失误!
甚至你会说:这个故事太荒谬了,运动员不会这样的!
所以当家长问孩子粗心的问题时,可以这样说:没有粗心这回事。作业或者考试失误的主要原因是练得太少了,基本概念不清楚,不够熟练,准确率低。
我们判断“粗心”的通常标准是:
“简单的,不该错的,考试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熟练度足够吗?
“原本会做的,考试做错了。”
----那就问问自己,基本概念真的清楚吗?
“审题错了,不是不会做。”
----那再问问自己,准确率够吗?比如平时做题力求一遍做对吗?
我们常常认为,平时做过的题,考试就能做出来,其实事实不是这样的,为什么呢?
1熟练度不够
所谓熟练度,可以想象一下我们成年人做小学一年级的计算题,每一题其实对我们来说都很简单。但是当我们在计时的情况下完成1000题,就不一定能全对。
如果平时经常做计算类的工作,很可能做得又快又准;如果平时疏于做简单计算的人,很可能又慢又错误百出。
解决方法:
一道题目,至少要反复接触6次以上,并且每次都在思考,才会熟悉并产生记忆,这样才会在考试中做对。
2基本概念不清
还有一些题目,学生认为自己是会做的,平时做对过,只是考试错了。
但很可能是他们只看过1-2次,只有模糊的概念,很多概念的细节到底是什么,之间的关联是什么,可以有哪些变化,并未深究。
在考试有时间限制和压力的情况下,人通常本能地选择自己大脑中最先搜到的记忆存储,而这个记忆和认知很可能是错误和有疏漏的。所以,学过并不等于是学会,更不等于融会贯通。
解决方法:
试着去讲解题目,如果能讲解出来,表示确实理解了。通常在讲解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己知识上的漏洞。
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意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准确率不高
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打字时,你是每个词一次性输入正确,还是不断删除修改?这个也是准确率的问题。
如果平时做事力求“一遍做对”“每遍都提升”,关键时刻才有可能一次做对。这需要用心投入和沉稳,还需要刻意自我要求,反复多次后才能成为本能。
如果做错了,觉得“没关系,以后还有机会”,常常会造成多次重复也无法达成比较好的状态。
另外,准确率还和“做题量”以及“题目类型”有关。
所以,如果平时作业100题总要错3-5题,考试的出错率基本会翻2-3倍。
而概率因素导致平时错误率越高,考试时失分率越成倍增大。因为考试时题目的类型更加宽泛和变化多端。
解决方法:
每次做题都认真对待,提高准确率,做错的题要记到错题本上。
我们再回到开头那位跳水运动员,如果半年后他参加比赛,他现在就需要各项体能训练,基本动作的反复练习。
每次都要力求完美,整套动作也要练得无比熟悉、犹如本能,然后才有可能走上赛场。即使这样,也不是万无一失的。
所以,放弃“粗心”这样的说法吧!
放弃“粗心”这个观点之后,我们才有可能认真查找原因,制定训练计划,获得真正的提升。
获得提升的不仅仅是成绩,还包括审视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策略、行动力、意志力等。
家长们看完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呢?
以后孩子再这样,一定要告诉孩子,粗心不是理由,争取做对更多的题,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家长们能把这篇文章分享给自己的孩子!
更多精彩内容,请移步微信公众号:中学试题,ID:zhongxueshit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