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背后是什么?

作者: 奕橙 | 来源:发表于2017-11-04 09:17 被阅读31次
    1.jpg

    《追风筝的人》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部小说,至今已畅销十几年。

    小说主要围绕着风筝,讲述阿米尔及哈桑之间的友情、背叛、内疚、悔恨及救赎的故事。

    阿米尔,敏感懦弱,自私清高,对自己年幼背叛哈桑耿耿于怀,最终决定自我救赎而走上了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哈桑,单纯善良,勇敢忠诚,无论阿米尔如何戏弄及背叛他,他都对其忠心耿耿,他愿意为阿米尔“千千万万遍。”

    阿米尔爸爸,成功的生意人,被爱拉扯成两半的人,对阿米尔严苛,却对哈桑不能光明正大地倾注父爱。

    拉辛汗,爸爸的生意伙伴及最好的朋友,洞悉所有秘密的智者,他引导阿米尔打开心结战胜懦弱最终成为勇敢的人。

    索拉博,哈桑的遗孤,坚强勇敢,国破家亡之时被塔里班侮辱甚至性侵,最后被阿米尔救出,自杀未遂,虽捡回一条命,但因不堪忍受精神重负而成了自闭的孩子。

    索拉雅,阿米尔的妻子,年轻时叛逆与渣男同居,幸亏后来遇见阿米尔,两人相互包容,婚姻和谐。

    全书以两次追风筝为转折,第一次阿米尔与哈桑的友情破裂;第二次阿米尔敲开自闭索拉博的心门。那么追风筝的背后是什么呢?

    1、是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呼吁

    此书让不熟悉中东历史的读者跟着作者的笔调慢慢揭开了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头上神秘的盖头,拂去了脸上的尘灰,将其背后灵魂的悸动展示给读者,让阿富汗的文化与风俗、过去与现在跃然纸上。

    阿富汗原本默默无闻、温馨宁静,随着俄国扩张,接着塔利班暴行,饱受战争地摧残,满目疮痍,一片废墟,民不聊生。阿富汗是有儿童,但却没有童年。无论是逃亡国外还是被困在国内的人,心灵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伤害。

    阿米尔回不去了,索拉博也回不去了,阿富汗再也回不去了。阿米尔对阿富汗的爱有多深就对摧毁阿富汗的恨有多深。如果没有战争,阿米尔、哈桑及千千万万的阿富汗人就会有另外一种人生。

    虽然阿米尔逃亡到美国后成为了作家,有事业、有家庭、有房有车,但他又何尝真正幸福过?因为他的根始终在那个炮火连天的阿富汗,他有一个一生都无法更改的身份:阿富汗难民!和平是一个国家给人民最好的礼物,没有和平,何谈其他?

    2、是对自我的救赎

    每次有问题的时候哈桑都会为阿米尔挺身而出。为追回属于阿米尔荣誉的风筝途中他被阿塞夫强暴,为不揭露阿米尔的栽赃宁愿背下“盗贼”的黑锅,为了守护阿米尔在炮火中的家而被塔利班杀害……哈桑一生都在为阿米尔付出。

    可在阿米尔心中,哈桑是一个矛盾的存在。他们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但阿米尔却始终没有把哈桑当成朋友,当成兄弟。甚至他嫉妒哈桑,担心哈桑分走属于他的父爱。于是面对哈桑被强暴受辱时,他内心有过挣扎,但最终选择袖手旁观,他背叛了他们的友情,甚至最后设计陷害他让其离开......于是这成为了阿米尔压在心底几十年的心结。

    当阿米尔得知哈桑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遗孤索拉博杳无音讯,于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为了哈桑去付出,宁愿冒着有去无回的危险到阿富汗救出索拉博,并认作养子最终带到美国。即使索拉博自闭,阿米尔也不曾放弃,就像当年哈桑爱自己那样去爱索拉博。阿米尔终于走出了心魔,完成了自我救赎,成为一个拥有完整人格的人。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阿米尔也正是因为对哈桑的愧疚之情,在面对未婚妻索拉雅婚前失身的遭遇时选择宽恕与包容,让她有机会成为自己的贤妻。这何尝不是阿米尔对自己的又一种救赎?宽恕别人,其实也就是宽恕自己。

    阿米尔爸爸生前认为“盗窃”是万恶之首,但他却背叛了情同手足的阿里,与其妻私通并生下哈桑,但不能公开表露对哈桑的爱以尽人父之责。于是他把对哈桑的愧疚之心转化成了真正的善行,施舍街头上的穷人,建立恤孤院,把钱给有需要的朋友,为逃亡路上素昧平生的女子免受欺辱挺身而出,到美国后自食其立而拒绝领救济金......这些统统都是他自我救赎的方式。

    作者通过对风筝的表述,提示了人性的美与丑、善与恶、无私与自私、忠诚与背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自己的过错,是逃避还是面对?是懦弱还是勇敢?是放任还是救赎......全书给出了答案:当罪行导致善行,这就是真正的获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风筝的背后是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ewm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