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网剧《隐秘的角落》热播,于是微博有了一个热搜叫#原生家庭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剧我还没看,但通过这段时间的票圈剧透和这个话题,我大概能猜到主角实在一个不健康的家庭中长大,并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恰好最近在看一本书《天才儿童的悲剧:别让自己毁了孩子的人生》,其中即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的探讨。那么,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1,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影响了他与其他人的交往方式。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他并没有自我的概念,对他而言,外在的一切其实都属于“我”。而母亲作为婴儿出生后第一个接触的“外在事物”,自然而然也是他区分“我”与“世界”的参照物。
当婴儿哭的时候,母亲会安慰他,抱着他;
当婴儿饿的时候,母亲会给予事物。
婴儿的行为得到外界正向反馈时,他与世界的边界会渐渐清晰。他感到很安心,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允许的。
当他逐渐长大,他会从父母身上观察,区分出性别之间的差异。在与母亲的相处中,充实自己的情感处理那一部分;与父亲的相处中,建立起社会性的那一部分。
如果家庭成员是懂得彼此尊重和相互信赖的,当孩子长大后也懂得尊重和信赖别人,与他人平等友好的相处。
2,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未满足的缺陷,会在成人后以各种方式去补足。
这个观点我特别喜欢,因为它能从潜意识层面解释了很多人的行为模式、欲望等。
以我自己为例,我的家并不是那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家庭。
并不是说,我说出自己的想法会被骂,而是我的父母会从现实层面去跟我沟通,而不愿选择与我在情感层面去共鸣。
例如养了很久的狗死了,我哭得稀里哗啦,而我爸就会来一大堆“生命总会死的/你喜欢再买一条/狗而已,又不是人死了”的话;
例如我在朋友圈发了一篇推文,发表自己对生命意义的看法,我妈会立马微信我,让我去多做运动,理由是她觉得我“精神状态不好”。
如果我爸愿意理解我的痛苦,我妈能跟我分享她对生命的看法,我一定会感到十分幸福吧?
但很遗憾我并不是在这种家庭长大,所以我甚少向父母表达自己“情感”层面,因为我早已在脑海中形成了得不到共鸣的固有观念。
现在我二十几岁了,依然不太喜欢在人前表达自己的看法,很大程度上是这个原因导致的(我猜)。因为有了这方面的缺失,所以我特别喜欢写文字、拍图片,或者在朋友圈发发动态,最大化补偿自己年少时没有得到的一些机会。
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无法调整自己心理,导致他们以不合适的方式去补偿缺失。例如:
一个人小时候索求食物、玩具等总被拒绝,等他长大后会大手大脚花钱;
儿童时期无法与异性接触,也没有接受性教育的话,长大后容易出现偷窥甚至性犯罪等行为。
3,大部分说“我不要像爸爸/妈妈一样”的人,最终也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
这种情况太常见了。例如:
在家暴中成长的孩子,明知道这是不对的做法,但愤怒时依然会优先选择暴力;
父亲的冷漠,让他决定日后要跟孩子成为好朋友。但担心与孩子关系变差的想法投射出去,又让孩子总是躲着自己……
尽管我们总会立大大小小的flag,但这种行为模式已经刻印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
显意识上,我觉得父亲暴力对待母亲是不对的做法,自己不能成为那样的人;
而潜意识上,又形成了“原来强者可以对弱者做任何事”,日后出现相同情景时,他就会陷入“使用暴力,然后反省”的循环当中;
到最后想说的是,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所以家庭教育十分重要。
但也不意味人的性格是后天无法改变的。
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愿意改变,能否接纳过去的自己,承认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无论它有没有攻击性,无论它是好的还是坏的,无论它是光明的还是龌龊的……
承认自己有“坏”的部分存在,清晰地感受并主动寻找解决的方法,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