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Y
写于出版书被拒和被闲置经历之后。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9854/cbd3e9ef2777604d.png)
今年出书本身是一件十分困难之事,这在修稿前就是有耳闻的。这不,前段日子又把辛辛苦苦修改的稿子发过去,又被出版社其中的"骚气操作与流程"搞得头晕目眩。主要是担心出版社审稿的问题。审查非常严格,导致放下的书稿一大堆,迟迟进入不了出版运行的阶段。
现在出书除了难,更为令人失望的是,审稿之人总是习惯节约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成本",他们习惯于下定论,把你的作品一棒子打死,至于具体哪里要修改,他们不告诉你。所以我不知道自己该修改哪些部分来迎合大众,迎合市场。(我已经自己修改了五遍,仍被不少编辑与出版社说是流水账。)
编辑一方,一种说法是嫌长,嫌乱,主题不统一。另一种说法是对于我写的长篇书流水账,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其一我不是名气作者,其二我未能给出版社提供足够利益的前提条件下。我的书你们看了吗?在这里我说的不是苛求哪个编辑一开始有耐心和时间读完一本37万-24万的书(原作37万,为了迎合他们的市场和大众难以适应的阅读长文的注意力,我删减为24万)
请问,尼采的«权力意志»,这种伟大的笔记格言式著作,是不是流水账?梭罗的«瓦尔登湖»,是否与当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而没有意义写作和出版?欧文•斯通的梵高传,将近42万字是否又臭又长,应当被建议删减成8-10万字"统一主题"?当然,任何人都能以"我不是大家","我不是名气作者","我还没有死"来回应我,但这种回应是不尊重和不负责任的--它是搪塞,不是指出问题。
这里我要说明一个核心问题:社会历练是必须的,但它需要是正向的,有建议性的,而非被利用改造成居心叵测:任何人对自己的事情最上心,别人的事就可有可无,可帮可闲置了。这是人性,从学校里出来,步入所谓的"社会",就没发现一个真正的好人,对自己重要的事只有自己才不会放弃,全都要靠自己。只是这种靠自己,在这种利益与关系至上的社会,往往失去用武之地。办事拖沓,说话不痛不痒,已经成为大环境下的一种流行新风尚。
其实被拒稿和讽刺算不了什么,它只是生活中的社交活动的一种反馈。它的确不舒服,但并不应该影响我们生活的幸福。幸福是什么?是那种在做事的过程中达到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的一种享受的心流状态,而非来自社会的定位与评价:众神只管掷骰子,才不管你爱不爱玩。我们总是习惯将所有经历过的事定义为辛酸和痛苦,而忘记了宇宙诞生初始就不是为了以人类的生存幸福而存在的。从这点看,痛苦未必真的是"痛苦",只要能更改我们统觉表中的一部分固有认知。
但我要说,这篇文章我要强调的是:尚未出版书或被接受投稿的你们,就意味你们的文章不成功吗?不受多数读者的兴趣,就证明你们不懂得写作吗?让这种观点见鬼去!我们要做自己灵魂的主人,做高尚品味的代言人,把写作看成对自己人生的反思和总结,别人怎么看就去他的吧!我想,这样才能写出真正优质的文章。
我的书总会出版,只不过是时间问题。当然,我还渴望遇到真正有品味和勇气的出版人,希望他具有那种"有意义的思想即使短期没有市场也务必出版,作为给后世的人留下的一部文化遗产"。在寻找伯乐的过程中,我还要继续写下一部,下几部作品,而不会为当下的这个挫折和打击停留。
最后,想送给所有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写手和作者:
成功有时是枷锁,它和欲望一样,会使你无法专注在真正值得去努力的地方。我们写作(若真对写作无比虔诚的话),首先务必要摈弃靠什么作品一夜成名的念头,转而把写作当成对生命之道的探究方式,对留下自己生命记忆的一种记录。
放过自己吧!亲爱的"Mr.没有被认可之人"。我们写了那么多作品,发表只是一种参加的社会活动,被收稿只是意外之喜,它不代表必然,更不代表成功与失败本身--即使不发表,文章已经创造出来,它就是有意义的,是一件个人完美的收藏品。你看,憨豆精神是什么?孤芳自赏。
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不放弃写作,拿生命的真诚去写,绝望的缝隙中就将开出希望之花。会有这一天的!
请跟我一起大声说,一定要大声哦:"面对痛苦,我不再被基因和自我评价所限制!"
![](https://img.haomeiwen.com/i24129854/dafb51ee88e70f6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