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周日的上午,我坐在桌前,感觉比前几天轻松了许多。
多年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素材和经验,计划用2小时来完成一节的备课。翻开2018版的文化教材第四单元,比去年的做了很大的修改,理论知识丰富了许多,难度更高,来来回回看了四次才能领会其中的要点。试想一下,让学生自己看会有怎样的效果呢?怎样设计让他们易于理解教材的内容?增加怎样的时政背景知识作为铺垫,提出现实生活的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发现。政治课内容的更新是政治教师经常遇见的挑战。搜搜最近的时政信息,想想还有哪些适合的资料。
理论明白了,在试卷上会表达又是另外一回事。学考还是选考的科目选择直接左右着学生学习动力,读读记记也是学理论的基础方法,没有输入,何来运用?梳理教材的结构性知识点,直接呈现,逐一讲解,未尝不可?灌输式的教学有时是富有成效,思政工作不是也有灌输原则。
说说自己对教材知识学习的感悟,设计几个问题共同讨论,或许理论的课堂有时就是因为教师直抒胸臆而变得鲜活、让人信服。
四个小时过去了,课还是初稿,如果这样下去,下周开始5个班15节课的正式教学,不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备课,怎么去上课呢?还有其他的工作要去做啊!每备一节课,都是教师新的功课,踏入课堂前必须完成,纵使不令自己满意,也得要拿出手。
周工作计划表要着手制定了,上15节课带来的工作,把一周时间挤得满满的。周六周日可否不忙工作的事吗?难呵!据说,周六还有辅导课。
这个学期,平凡教师的普通生活,只能是早晚一直为工作操劳?
生活总有空间,只要用心,会看见远山的那一片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