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型人格是日常生活中较常见的一种人格。
依赖型人格的特征:
1.深感自己软弱无助,总是感觉“我真可怜”。当需要自己拿主意时,便感到一筹莫展。
2.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和保证之前,不能对日常事务做出决策。
3.让他人为自己做大多数的重要决定,如在何处生活,该选择什么职业等。
4.无意识地倾向于以别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
5.理所当然地认为别人比自己优秀,比自己有吸引力,比自己能干。
6.缺乏独立性,很难单独展开计划。
7.过度容忍,为讨好他人甘愿做低下的或自己不愿做的事。
8.害怕被他人忽视,明知他人的错误也随声附和。
9.很容易因为没有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
10.经常被遭人遗弃的念头所折磨。
11.当亲密的关系中止时感到无助或崩溃。
12.独处时有不适和无助感,或竭尽全力以逃避孤独。
如果孩子日常行为中有符合上述状态中的5项,那么他就很可能患有依赖型人格障碍,如果不满5项,这个孩子有依赖型人格特点。家长要明白的是,有依赖型人格特点的人不等于依赖型人格障碍。当家长发现孩子有依赖型人格特点之后,要抓住机会锻炼孩子,让孩子具备自主意识,变得独立和自信起来。
依赖的成因
依赖起源于人类发展的早期,每个人最初都是非常“无能”的。人们必须依赖父母全身心地呵护才能长大,所以那时候的依赖是我们生存的保障;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我们对父母的依赖会逐渐内化,变成对自己决策的依赖,自主意识也就开始逐渐发展壮大。在这个转化中,很多孩子由于各种内因、外因,并没有及时完成这一转化,问题就出现了。生活中这种例子屡见不鲜:
有一对夫妇晚年得子,十分高兴,把儿子视为掌上明珠,捧在手上怕飞,含在口里怕化,什么事都不让他干,儿子长大以后连基本的生活也不能自理。一天,夫妇要出远门,怕儿子饿死,于是想了一个办法,烙了一张大饼,套在儿子的颈上,告诉他想吃时就咬一口。等他们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饿死了。原来他只知道吃颈前面的饼,不知道把后面的饼转过来吃。
这个故事很夸张,可是反映出的现实问题确实值得人深思。现在我们的孩子对家长的依赖情况如何呢?据天津市少工委对15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其中51.9%的学生长期由家长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具;有74.4%的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只有13.4%的学生偶尔做些简单家务。这种依赖父母的习惯很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缺乏独立自主意识的孩子们一旦离开家长走向社会就会“栽跟头”,甚至寸步难行、困难重重。
改变孩子从强化自主意识开始
对于依赖性比较强的孩子,要抓住一点来锻炼他们——强化孩子的自主意识。
青春期的孩子已经不小了,他们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完成。家长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和孩子一起观察,看看在他们的一天当中都做了哪些事,这些事情哪些是自己完成的,哪些事依赖他人完成的,并且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其次,对记录下来的事情进行分类,把所有事情分为自主意识较强的事件(如每天穿什么,带什么书,作业怎么安排等),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如和家人协商节假日去哪里玩),自主意识较弱的事件(如被他人批评之类的事情)。
重点就是针对每一类事件锻炼孩子相应的自主意识。
①在自主意识较强的事件中,孩子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事,如果孩子问父母“今天穿什么,吃什么”,父母可以不对这些日常事务做出决策,告诉孩子自己决定就好。这样做孩子会从“希望得到他人的大量建议和保证”的状态逐渐转化成“自己做大多数决定”的状态;
②在自主意识中等的事件中,最主要的是改变孩子一些“过度容忍”“讨好他人”“委曲求全”的依赖型人格特点,让孩子学会适当发表自己的观点,使孩子的自主意识进一步发展起来;
③在自主意识较弱的事件中,能看到孩子一些无意识的反应,比如倾向于用他人的看法来评价自己,遇事容易无助、崩溃等,这种时候我们最需要做的是帮助孩子去面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安全感的同时,告诉他小树已经成为大树,已经具备能力去经历一些风雨,不会有“灾难”发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