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梦辰在《女儿们的恋爱中》跟杜海涛坦白,她不可能放弃事业和自我价值,因为带孩子“太难了”!(这句话重复了三次!!!)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ab12e2dc2437352c.jpg)
听到这句话,不禁黯然神伤。
作为一个全职五年的妈妈,曾经有段时间根本不敢和过去同事联系,就怕听到手下已经成为主管这类消息,不是嫉妒眼红,只是因为那是以前几乎触手可得的职务,可惜,因为家庭放弃了。
像我这样的妈妈不在少数,可是即使牺牲这么多,请问您的孩子带好了吗?
老公一句指责:“你怎么带孩子的!”立刻点爆你的情绪。看着熊孩子撒泼的样子,看着这满眼琐碎的家务,看着这日复一日的狭小空间,心里满满的凄凉。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fbf77e7eb3b3d0bb.jpg)
你受过高等教育,工作上勤奋努力,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你看育儿书籍,学习各种育儿课程。
但即使这样,你真的就在给孩子提供高质量陪伴吗?
看完《生命合伙人》后,我并不赞成“高质量陪伴”这个说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4de551227d200e05.jpg)
孩子与家长的关系,并不是单方面的家长给予孩子陪伴,实际在养育这条路上,家长与孩子是合作与经营的关系,她们一起创造生活,一起学习,一起被对方滋养。
如果带孩子是份事业,你在经营什么?
我在全职妈妈第四年,经不住诱惑加入了微商大业,说起来简单,不用囤货,发发朋友圈而已。
结果几个月后,我还没崩溃,老公先抗议了:天天看手机,走路遛娃你也在看,太危险了!
确实,钱没怎么赚,时间成本却大大流失。
知识付费平台上有一大群爱学习的全职宝妈,她们积极发展副业,一部分是为了赚钱,另一部分是想拥有一份除了孩子以外的价值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b9c7c77c297f37e2.jpg)
但在副业发展的如火如荼时,你还有多少时间在陪伴孩子?
楚儿妈妈经营一家书店,并且组织成人与孩子的读书会。她的创业语录是:“事业要服务于家庭。”
那么,如果把“母亲”作为一份事业,你应该如何与孩子一起经营才更有价值感?
本书作者给出了一个让人赏心悦目的答案:something beautiful——你和你的孩子去把生活艺术化,这就是一个母亲的事业。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426b6997cc7f4343.jpg)
艺术让成年人找回底层力量
大多数家长已经认识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美学教育的缺席,所以早早把孩子送到艺术机构学习。
但对于艺术,成年人是望而却步的。一句“我不懂”,立刻跟艺术划清界限。
在一次成人毛笔字体验活动上,第一次练字的妈妈们,居然写出了相当不错的字。妈妈们都在互相赞美对方,兴奋的围着老师提问。
原本一个小时写一个字的计划,结束时已经用去两个小时。大家都在感叹时间过的真快,而写字的时候,体会到了什么是“心无杂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2c705d6d0be3f2ba.jpg)
本书的作者说:艺术活动可以让父母心神放松,全然感受自己,发现自己,赞美自己。体验这种“无用之美”,时间不是流失,而是扩展你的边界。
wendy在线上学习成人绘画,她经常和孩子一起画画,她说在这个闹腾的世界里,安静地与孩子分享一段绘画时光,才是安稳的现世,静好的岁月。而她也在陪伴中发现自己爱上了画画,爱上在画画中沉浸的时光。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c4967235c0b8b394.jpg)
与孩子体验艺术活动,更多的是家长被艺术疗愈。艺术疗愈情绪,又赋予人们探索真理的途径。
美国小说家大卫.福特斯.华莱士说过:“教育是习得一种思维方式——在琐碎无聊的生活中,时刻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生活由‘我’掌控,这也是获得幸福的能力。”
我们与孩子习得艺术,也就容易获取了生命底层的力量,获得生活幸福的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419ee7a018676e9e.jpg)
关于“权威”机构的误区
本书作者提倡的艺术教育不是让孩子奔波''在各个培训机构之间,而是“家庭美育”。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孩子当然要求送到专业老师那去培训啊!”有的家长会提出这样的疑问。
这个观点里就藏着第一个误区:艺术家与艺术教育是两个概念,在孩子不同阶段,要去判断什么是合适的艺术教育。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1c194880ff991071.jpg)
我家大女儿在两个不同的画画机构学习过。第一个机构是以临摹为主,每次老师都有样本,女儿作品效果看上去很美。
后来去第二个机构学习,女儿去了两次就不愿意再去,我问为什么?
她说:我不会画。
我和老师沟通才发现,这个机构没有老师样本,至于画什么,由孩子自己根据每堂课绘本主题决定,比如绘本讲的是森林,那么每个孩子就画出自己想象的森林。可我女儿因为没有范本,反而不知道该画什么样的森林。
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引到,昨天她的作品是一副“水雾喷发器”,水雾从她的花园里喷发到世界各地:英国,新加坡,俄罗斯,印度……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500c045e7d6eb0e6.jpg)
本书作者提到,美国儿童艺术工作者在中国工作期间观察到,6-7岁的中国孩子与美国儿童相比,绘画水平相当,但让他们自由绘画时,却使他们感到不安。
我们的孩子习惯了成人的权威,而中国的家长也迷信教育机构的权威。
这也是作者提出的另一个误区:培训机构老师真的比你专业吗?
你真的宁愿相信连锁艺术机构匆匆培训过的小姑娘胜过有经验,有爱的家长吗?
文中采访了一个辞职后加盟连锁艺术机构的高管妈妈,她说总部培训老师非常年轻,素质一般,没有做父母的教育经验,培训以销售为主,没有先进教育理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d14531b18e49368f.jpg)
这样的机构能比得上一个充满学习力的妈妈吗?何况,妈妈还有无法超越的爱。
陪伴,是孩子创作时你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有人会问,你说的妈妈是那种自身基础特别好,又爱学习的妈妈,但是大多数的妈妈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学习,也没有那么高的艺术经验。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有这样的疑惑。但作者提出的建议完全没有抬高家庭美育的门槛,她一再强调的是一种投入,和一种正确的陪伴态度。
有调查表明,有家长陪伴的儿童艺术行为,会让孩子进行更长时间的艺术创作。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4ea608ec31fe3766.jpg)
这是家长陪伴孩子创作的全部意义。请注意:除此之外,别的事情都不要做,比如以下这些话语:
“不要把衣服搞脏了”
“不要浪费纸张啊”
“画面要不要再涂满一点?”
“你在画什么?这是什么东西?”
“在这里画个xx,那边画个xx”
“你在别的小盆友画什么啦?你也画一个吧”
“这个画的好像啊,你真棒”
这些话语会给孩子设限,会破坏专注力,会让孩子画画时容易担心,畏手畏脚,会让孩子不享受画画的过程。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dfc26d81df53a03f.jpg)
即使画画过程中家长不参与,在看到孩子作品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
让家长很困扰的是,如何评价孩子的画。尤其是一群小盆友一起画画,家长常常凭经验判断水平高低,但这是不对的。
作者提出,孩子与家长在艺术创作中,最好的状态是“画与聊”,先画,再聊。聊什么?聊孩子的“绘画风格”。
每个孩子的画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无好坏之分。不要评价作品,要多鼓励孩子,多与孩子聊聊画的内容,你会惊讶于孩子的脑洞之大。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c9d8491bb637883b.jpg)
小臻经营一家绘画机构,也是一个五岁孩子的妈妈。她说最自豪的事情,不是自己会画画,而是她把女儿每一幅画都写成了一个故事,每年把故事整理成册,留作纪念。
这个故事是小臻创造的吗?不是,全都与孩子交流画作时,孩子自己叙述的,她不过是收录下而已。
这是一种你与孩子之间通过艺术而形成的独一无二的家庭语言。也是育儿时光里,最好的纪念。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9c4fb5a2841dced1.jpg)
人人都能进行家庭美育
我说了这么多,你以为家庭美育就是绘画吗?
并不是。
一切让人心绪美好,能为感官和心灵带来愉悦的事物都是美育的课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ba08244e2e3f0061.jpg)
作者在书中给家长提供了可行的美育建议:
①布置专门的创作空间,工具由孩子做主。
②设计作品展示区,鼓励孩子保持艺术兴趣。
③提供丰富的工具和多媒体材料,孩子会有更多的创意呈现。
④自然教育,在大自然中感受生命的相互联系,相互供养,让孩子们观察大自然里的细节,去感受生命存在意义。
⑤多留意城市里的标示,广告,招牌画,里面包含了设计者的美学思维和艺术创意,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再创作。
⑥多带孩子去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用体验式学习让孩子全身心感受艺术之美,同时提高家长与孩子的审美眼光,让孩子具备辨别,思考,评论的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63ec2a8ac8f42e34.jpg)
关于最后一点,我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但自己去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作者在书中提出,去博物馆,美术馆之前,家长们应该把它当做一个项目活动去策划。
在去之前,自己要做好功课,了解哪些东西值得介绍给孩子。
第二,你可以换角色思考,找到你所以擅长的领域,比如你是化学老师,你可以从化学角度来给孩子讲解展品。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51ef299dffa0090b.gif)
第三,你要准备一些道具:比如去博物馆的地图,博物馆寻宝图,大一点的孩子可以和家长一起收集相关资料,展览背景。
第四,如何看一个展品,需要多提问。你看到什么?你闻到什么?你听到什么?你感觉到什么?直线多还是曲线多?感觉温暖还是寒冷?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a5739e7e4c3e2ce1.jpg)
最后就是回家的路上和孩子来个复盘,你还记得什么?我们一起做个手账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913815/514ee817eb63019e.jpg)
如果我们用这般热忱投入到生活中,育儿就不是一个责任问题,而是塑造你与孩子艺术意识的有趣使命,是值得你花时间和精力去好好经营的事情,对它投入越多,回报一定是三份的!(别忘记娃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