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在便签学习法下,你可能遇到的问题

在便签学习法下,你可能遇到的问题

作者: best晨辰 | 来源:发表于2018-05-18 20:34 被阅读0次
图片来源于网络

跳过科学直奔建议是没用的,了解了每个策略背后的原因才有助于实施。

                                          ——凯利·麦格尼格尔,《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切勿陷入误区

上节提到的三张便签的写作标准分别对应:重述知识的标准、内化知识的标准和应用知识的标准。

这些并非硬性指标,也就是说,我们在写标签时不用完美契合这些条件。

建议你先按便签学习法,认真写出十组便签后,再对照下面的经验之谈加以改进。

I:重述知识的标准

1.诠释:基本用自己的语言,不直接引用原文语句。

2.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点解读准确。

3.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练。

4.致用:将原文知识点总结或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I便签常用误区:附会旧知

很多人,无论阅读还是品尝一种新食物,这种“不就是XXX嘛”的反应,本质上同一种思维模式:用“旧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

为什么这么多人习惯“附会式学习?”

一方面是因为人们遇到陌生事物时会产生不适感(心理学上称之为“失调”),这时若把陌生事物理解为已知事物会快速消除这种不适感。

另一方面,我们从小就开始接收的“归纳中心思想”的训练强化了人们附会的习惯。

所以,越是受教育程度高、自认为聪明和博学的人,越容易止步于附会。

这种附会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出现在I便签中。你只需对着自己写下的I便签问问自己,如果没有阅读原文的话,便签上的内容,自己知不知道。如果答案是“我早就知道”,那么就是在用旧知附会新知了。

新知旧知到底是大同小异还是天壤之别,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该类事物的熟悉程度,其次跟人们学习能力有关:人们对细微区别的敏锐度体现了学习能力的强弱。

玩古董的都知道,外行也能说出赝品和真品的相同点,但只有专家才能鉴定出样本和标准器之间的区别。

这些问题都是在界定边界,也就是两者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学习能力越强的人,越能辨析多个维度上的区别。

具体内化和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表现就是:能够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和旧知的理性反应,从而更深入、敏锐、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加深对旧知的认识。

A1:内化知识的标准

1.鲜活:自己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认知。

2.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清晰体现起因和结果。

3.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4个要素对应,使之成为贴切案例。

4.反思:无论想到的是成功还是失败的经验,都能帮助自己更深入地理解这个经验,也加深对原文信息的认知。

A1便签常见误区:泛泛而谈

A1便签上最好写“总是”“经常”“好多”,而不是“有一次”“怎样”.......。很多人都擅长泛泛而谈,却不能激活具体经验。凡是没有具体时间、事件的,都算泛泛而谈。

A2:应用知识的标准

1.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法则?(即,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结果导向的,明确的截止期限)

2.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如何?行动人是谁?在哪里?行动何时开始?频率如何?

3.关联:是否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4.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能推动他人做到的吗?可以量化做的程度吗?行动显性化吗?

A2便签常见误区: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决心下多了,会导致“决心贬值”——非常像“通货膨胀”。

感慨发多了,会把自己活成“智者”,整个人都鸡汤化,特别擅长评论,抒情,升华.......惯于表决心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自己很可能做不到。

擅长感慨的人往往把感动当成行动,还误以为自己的感悟力很强。

怎样辨析写在A2上的文字是发表感慨,还是规划应用呢?就用上面的4个标准来衡量——目标、行动、关联和可控。若不符合这些标准,赶快撕掉,重新写一张A2便签吧。

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

虽然便签法工具简单易得、方法容易理解,但要真正用到位并不容易。

所以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有效、有趣的训练法,叫做“便签法的微信训练法”。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严格要求自己不能在朋友圈直接转发任何内容。当你在微信订阅号、朋友圈或者某个群看不错的文章想转发的时候,停下来,问问自己:

我能加上自己的重述再转发吗?重述的时候能体现一下前因后果或适用边界吗?我能补充自己的相关经验吗?我能加上自己的应用或行动吗?只要想到或加上一点自己的东西,那你就得到了锻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在便签学习法下,你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dn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