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滑洋
编辑 | 了不得
最近闺蜜向我吐槽,她又被催婚了。
被爸妈逼急了,她甚至想要效仿“租男友过年”,在网上发帖找人“形婚”。
我急忙劝她别冲动,毕竟从旁观者看来,靠“租约”是无法维系“婚姻”的,哪怕仅仅是一种“形式婚姻“。
她告诉我:“我对婚姻没有什么憧憬,‘形婚‘不过是找个不那么讨厌的室友搭伙过日子而已”。
她只想有个看上去还凑合的对象,好把家里人搪塞过去。
我说:那你也不能赌上自己以后的生活呀,这样做牺牲太大了。
她叹了口气,说:一想到父母已到暮年,却还整天挂念着她以后没人照顾怎么办。
她就觉得很内疚。
我明白闺蜜内心的挣扎与冲突。
我们在发一些负能量的朋友圈时,也会有意识地把父母拉进“不给谁看”的分组。
一想到要让家人担心,就会产生负罪感。
一旦有了负罪感,人就无法安心“做自己”了。
有人会「妥协」。
比如毕业后放弃在一线城市打拼的机会,选择留在老家工作;
比如听从家人的安排去相亲,找个还过得去的人过日子。
而有些人会「规避」。
闺蜜想到“形婚”这种不干扰自己日常生活的方法,就是一种规避。
她不愿意因为自己的“任性”,而牺牲家人的“安全感”。
她又不愿意“妥协”,所以才计划找个人配合她演一出幸福的戏码,让家人安心。
无论是妥协还是规避,都是对负罪感的低头。
为了不破坏家人的期望,我们不得不压抑自己的需求,扮演一个“好孩子”,以此摆脱“自己又要让别人担心了”的内疚。
这种负罪感的产生,要追溯到我们的原生家庭中。
利用“愧疚感”绑架他人,是我们的一种习惯,这也是产生负罪感的最重要的原因。
比如孩子去踢球,把衣服弄脏了,有的家长可能会说:
“妈妈洗衣服做家务很辛苦,你把衣服弄脏,这样很对不起她。”
比如孩子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有的家长可能会说:
“爸爸赚钱这么辛苦,你打翻牛奶浪费食物,这样不对。”
这些带“道德绑架”的话语,就是在告诉孩子:
我牺牲了自己,把资源留给了你,如果你没有做好,就是辜负了我给你的资源,就是你亏欠了我。
“负罪感“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操纵」。
父母有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而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天性。
如果孩子忽视父母的期望和要求,选择放飞自己的天性的话,有的父母可能会说:
“你这么不听话,会让我很难过。”
这句话同时也向孩子传达了:“我的难受,是你造成的”。
那些细心善良的孩子为了不让自己最亲近的人难过,就会选择按父母的期望行事。
有些家长为了更好地“操纵”孩子,还会去定义一些罪名,比如:
挑食是“罪”;
抽烟是“罪”;
打耳洞是“罪”;
纹身是“罪”;
不愿意结婚,是“罪”;
一事无成,也是“罪”。
没有人愿意被当作一个“罪人”。
所以“自我”还不够强大的孩子,只能尽可能地去扮演一个父母眼里“无罪”的人。
这些孩子长大后,潜意识会拼命追求道德感和清白感。
生怕被扣上一顶“有罪”的帽子。
我曾经也是这么一个孩子,小时候的我不愿意担责任。
因为负责,也就意味着:一旦“出错”就被怪罪。
而真正“出错”时,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怎样为自己开脱,或者是直接毁灭做错事的“证据”。
比如在小学考试低于90分的卷子,都是自己签的字。
“负罪感”除了会带来精神压力,还会让原本可以真诚相处的人,变成了一个个割裂的孤岛。
因为“负罪感”里更深层的想法是:
害怕别人觉得自己是“累赘”,所以自己需要一个人扛起所有事情。
之前有一个新闻:
有位老人生病了,生活没法自理,但她觉得自己一辈子都足够自强,是能独当一面的人。
可晚年却因为生病要麻烦到家人,她无法接受自己会变成一个拖累别人的人。
最终选择了自杀。
这种对“有罪”的恐惧,是会让人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这位老人的思维里,生病等于自己是个废物,等于自己的人生有“污点”。
所以老人宁愿放弃生命,也不愿面对“负罪感”,不想让家人面对自己的“污点”。
其实我闺蜜也面临类似的情况。
在几年前,闺蜜妈妈生了场大病,做了几次化疗,但家里人始终没有告诉她。因为当时她在外地上学,家人隐瞒的理由:怕闺蜜担心,怕影响她学习。直到她暑假回家那一天,才得知那天妈妈正好在做最后一次化疗。
闺蜜后来跟我说,如果她再细心点,也能发现端倪。
比如那个学期跟家里微信视频时,妈妈经常不入镜,语音里妈妈的声音不再像以前一样有中气。
那时她以为妈妈只是感冒了。
我听完沉思:闺蜜有“形婚”的打算,可能是考虑到妈妈被疾病折磨后的身体。
我们都太害怕成为一个麻烦别人、伤害别人的“罪人”了。
所以闺蜜妈妈生死大事瞒着女儿;闺蜜在人生大事上也打算向妈妈“造假”。
双方各自上演一场“岁月静好”的大戏。
但家人不就是应该互相支持,互相理解,了解彼此的真实状态吗?
这种善意的谎言,真的是在为对方好吗?
闺蜜到现在都对家人向她隐瞒妈妈的病情耿耿于怀;而如果闺蜜真的“形婚”,妈妈以后肯定也会责怪闺蜜把婚姻当儿戏。
这种“为你好”的想法,到最后往往会换来一个双输的局面。
因为最好的相处,不是追求对大家都好,而是让大家都能爽快地做自己。
那么如何“不带负罪感地“做自己呢?
首先,从主动暴露自己开始。
习惯了在父母面前“演戏”的人,多少也是对父母有一些预设立场:预设父母不能理解自己;预设父母不会接受自己的行为。
其实我们要知道:只要敢于说出来,爱她的人一定不会苛责她。
其次,相信自己能够“做自己”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闺蜜思前想后,最后放弃了形婚的打算,而是选择多带父母走出去,看看世界,转移父母的注意力。
虽然可能一时半会无法改变父母的执念。
但只要能证明一个人也可以活得多姿多彩的时候,父母也会稍微放宽心。
第三,是要多和父母产生真正的“链接”。
健康的关系,都源自于彼此真实地碰撞。
互相要求“无罪”,只不过是用“完美人生”的谎言来绑架对方的言行。
人生很短,别等到回过神来,才发现我们一直在为一些无谓的原因,彼此间维系着一种浮在表面的关系。
也许有天找个机会,换个方法跟身边的人交流。
主动向对方递上自己的关心或者袒露心底的烦恼,就会收获谅解或安慰。
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比“我们之间互不拖欠”更加重要。
只有解开负罪感的束缚,才能让彼此更加亲近。
作者简介:滑洋,大成心灵学院创始人,中国海普斯诺动力催眠学院催眠师,资深心理咨询师,国际认证临床催眠治疗师,亲子关系PET教练,亲子沟通培训导师,《青少年学能提升训练》教材编委成员,广州公益心理咨询巡回导师,长期接受个人体验与督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