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语文学习

关于语文学习

作者: Friz | 来源:发表于2020-05-21 19:59 被阅读0次

5月21日

昨天因为孩子的作业与老师沟通,老师很快给了极细致、深入、中肯的语音回复,听了多遍,心存感激,转文字留存下来。因为疲情中断了四个月的流水账也该重新捡起来了。

话题一

题目1:屋顶尤其难刷,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一滴不掉?(改为陈述句)

答案: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没有谁能一滴不掉。/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谁都不能一滴不掉。

为什么“蘸了稀溜溜粉浆的板刷往上一举,不能一滴不掉”不对?

原句强调的是“谁”,所以“谁”不能掉的,并且不能改变了原句。改成“不能一滴不掉”把句子的主语搞掉了,也是改变了原句,所以不可取。


题目2: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改为双重否定句)

答案:不得不说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不能不说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谁也不能否认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为什么“严监生不可能是一个没有钱的人”不对?

因为这个句子不是说严监生有没有钱,而且在说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因此改成双重否定句要突出这个“很”,改为“不能不说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就没有改变原句子的“很有钱”。

句子改写,忌用数学的模板的方式,肯变否,否变肯,双重否定变肯定,不能用套公式的方式去做,而要从语文的语感上面去感受。这个句子用反问句的手法或者用双重否定的表达方法是为了强调什么,要从这个角度去分析。

(看来,读很重要,读出声很重要,我们在读的时候会自然地将重音放在“谁”、“很”上,而默读未必有这个效果,所以,语感的培养,我想朗读还是很有必要的,但这几年,我感觉米不爱读出声。)


话题二

上一个单元的习作“他怎么样了”,是指导学生对一个场景进行细节刻画,在某一件事情中的某一个情节上来突出,而其余部分是为“他怎么样了”这一刻做好一个铺垫,所以说,上一次的作文更在于细节的刻画,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突出“他怎么样了”那个时刻、那个场景来进行详细的具体的描写。

部编教材有个特点,就是有两大单元,一个是关于语法的单元,再一个就是关于习作的单元。第五单元就是作为我们这八个单元里面的一个习作单元。部编本还有个特点,就是每一个学期的习作单元,针对小学生三、四、五、六年级,八个学期的八个单元里面,从不同的方面来指导学生写好小学阶段以记叙文为主的文章,到了五年级下学期就是这八个内容里面侧重于写人的指导。

第13课的三个片段描写,三个片段各有侧重,有写嘎子的动作,写祥子的外貌,写严监生综合了动作、语言、神态,这几篇范文就是告诉学生怎么样通过动作、语言、神态以及心理活动描写,细致地刻画人物,突出人物的个性和性格特点,所以这几天在学习范文和习作指导里面我们都不断地从各个方面很深入的指导学生如何写好写人的文章,比如说,可以选择人物的一个特点或者是两个特点,可以选择一件事或多件事,可以只写一个人,直接描写还可以加入其他人的一个群像的间接描写,把写人的多种方法都进行了示范,然后让学生在众多的方法之中,为自己的这篇写人的文章拿出来为我所用,所以习作五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写人文章的学习和练习。

我们老师在评价习作四“他怎么了”的时候,我们会看学生有没有把这个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细致的刻画,有没有加入这个环境描写,然后旁边人物的侧面描写和间接描写的衬托,有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的去用就可以。而习作五就不一样,老师没有目标性的从哪个点去评判,而是让学生个性地去展示,综合的为我所用,我们在评价习作五的时候可就会百花齐放,包括今天我在指导他们命题的时候就已经是百花齐放了,写什么都可以,没有局限性,老师、同学、亲人、朋友、路人都可以写,但是你选择的对象不同,你用的方法就会不同,这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的作文的关系。


话题三

关于分段问题,这几天我一直在思考怎么样去回答你,然后去帮助孩子去想通这个问题。我们要一分为二,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就是关于应试这一块儿,我们会建议孩子还是要合理分段,层次清晰,这样便于直击重点,让阅读者能够一目了然,知道你表达的亮点在哪里,你特别要告诉她,我们过渡到初中作文的话,初中作文会有严格的字数要求,每次必须在这个规定字数之内,而且不能超过的,所以老师就会告诉你开头大概多少字,结尾多少字,你中间列举事例大概什么样,就会有一个模板给你,为了让孩子很好的适应应试要求,我们还是建议他要合理分段,这也是一种应试习惯的养成吧。

第二点,就是从表达上面来说,作文不一定就是为了应试,写作无非就是,第一个让别人欣赏和了解自己的表达,再就是自我表达,通过自己的表达达到一种愉悦和抒发,从这一点上面来看的话,不用千篇一律,有的时候有个性的东西也挺好的,所以你要告诉杨雪瑜,我们考试的时候或者老师有这样要求的时候,我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他可能就会明白。有个性的东西,我们并不是说它不好,而是说有个性的东西要在什么样合适的地方去使用,比如说自己写日记,自己发发说说,表达自己心情和思想的时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写,这是绝对可以的,所以和孩子谈的时候,我们就从两个方面去说,不要说他这种方法不对,我们只跟他谈合不合适,在什么样的时候,什么样的场景、背景下,去表达什么,然后用这样的方式合不合适,这样去跟他谈。


建议

就刚才的两个句子而言,包括杨雪瑜的作文而言,你要告诉他,哪怕家长给她的作业提出意见,甚至是老师讲评的答案,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都没有标准的,因为语文这个东西本来就是开放性的。有的时候我们老师对这个调考或者什么样的答案也会有很大的争议,而且这种现象很普遍。所以,带着思考去学习,这是好事情,所以不要去盲听盲信盲从。但是,能够先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听别人解释了以后,你再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去想,我应该去理解多少、接受多少,然后去改变多少,这样的一个过程,我觉得在她身上还是有的,这是一个优点,我也希望我们不要去扼杀,然后希望他去保持。

遇到他坚持他觉得是对的东西,但和老师不一致的东西,你不要去扼杀他,去说要听老师的或者怎么样,不一定老师说的都是对的,有的时候书本上的东西也不一定全是对的,所以孩子有思考这样的一个优点,你千万不要一味的去打压。杨雪瑜有很多自我思想的东西,但他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他不善于去沟通,去提问,然后通过交流去解惑。有思想是好的,有思考也是好的,但是不愿意通过积极的、主动的沟通交流的方式去解惑,这是不好的。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有必要跟他谈一下。


7月13日

小学阶段部编版的作文设计单元是螺旋上升的,以叙事文章为主,是一个螺旋上升的,培养的是孩子的写作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小学阶段孩子的综合能力高体现在哪里呢?第一、善于把积累到的修辞手法,文章的布局方式,比如顺叙、倒叙、插叙,总分总的结构,名篇名句的引用,综合素养是否在文章里面体现,老师看这个。

高年级孩子的作文,第一个是要看他的描写吸不吸引人,看语文的素养,基本功扎不扎实,能不能够用进去,这对以后的写作有帮助。第二,看孩子的思想深度。习作八的漫画作文,不能停留在描写这个画面看到的内容,要通过这个画面引发我们思想深处的一个思考,然后通过你身边的这种事例来进行思考。类似中学的材料作文模式。

作文竞赛的评价标准,那就不一样了,还有他的新意、基本功、取材和选材、立意的吸引人和巧妙。

一、立意,立意深度上面要有稳定性。不太稳定。

二、通过文字描述看出语文基本功的积累和素养的积累。这些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写作方法的综合运用,平时的这个大量阅读以后在这个文章里面的全面综合地运用。很少看到的,比较写实的以对话形式去呈现。

相关文章

  • 关于语文学习

    母亲篇我是如何辅导孩子学语文的 孩子在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语文学得非常不好。默写、组词、造句、阅读和作文都存在很大的...

  • 关于语文学习

    上小学之后,孩子在语文的学习上就开始系统化了,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了解这方面的重点,并不是说我们要培养一个应试的孩子,...

  • 关于语文学习

    5月21日 昨天因为孩子的作业与老师沟通,老师很快给了极细致、深入、中肯的语音回复,听了多遍,心存感激,转文字留存...

  • 我怎样教语文

    2018.2.4今日共读了1--29页 主要是学习了《认真学习语文》、《语文随笔》、《关于国文的学习》...

  • 语文为王的时代来临

    看着期中考试的语文成绩,听着家长同事关于语文学习的苦恼与抱怨,校外辅导机构关于语文学习的束手无策,力不从心...

  • 何为语文要素

    关于语文要素,教材编者给出了明确的解释:语文要素包括语文知识、方法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指向的是...

  •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                       

    关于语文的学习,目前中存在的两个误区: (1) 一个误区是:轻视语文学习,对语文的重视程度、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够。...

  • 关于语文这门课,我还没见过…说得这么清楚的!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语文,今天我们来说说语文这门课,聊聊关于语文的那些事儿。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了:“语文?这么简...

  • 关于语文这门课,我还没见过…说得这么清楚的!

    从小到大,我们都在学习语文,今天我们来说说语文这门课,聊聊关于语文的那些事儿。 这个时候有人会说了:“语文?这么简...

  • 由语文学习想到

    由于妻子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缘故,平常我也会关注一些关于语文教育的书籍或者文章,偶尔也会和她探讨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语文学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gt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