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气在中医学中参与表达的概念之多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中医学的气概念已经无所不在,我们如何来理解众多气的名词和概念呢?
在生理上,气表达功能内涵,如气机、气化、脏腑之气、营气、清气;宗气、卫气等。在病因上,如邪气、毒气、风气、湿气、暑气,水气等,气表达非正常作用的性质、原因。在病理上,如气逆、气虚、气滞、气脱、气陷、气结、气闭等,气表达机能障碍应作为病理现象的“象形描述”理解。因而又有疏气、调气、理气、行气、散气等多种治法,通过“功能性障碍”的消除,通畅气机症状就能消失。四气五味的升降沉浮是指药物作用的方向,寒热温凉(甘辛酸苦咸)是药物的性质。
综上所述,尽管表达范围极其广泛,看上去似乎纷杂增加了理解的复杂性。但就“作用、表现”的内涵而言,这些表叙具有共同点;以气描述抽象概念是它们的共性。气具有概念统一性,同一性,符合传统的象描述思维特点,无论中医学还是古代生活用语(比如,神气活现,气象万千.....)。现代中医学突然改变成为“物质”,是不是有点反常!阴气/阳气,邪气/正气应该是指两种相反的作用(而不是相反的物质)。中医更加重视淤堵的内在因素(气虚的机理障碍),因此肿瘤不仅仅是切除“物质”就能够治愈的。热湿暑燥风寒是借六种物质不同特性的表现划分病理(因)类型。木火土金水是以五种物质不同的属性,借物喻理表达复杂事物的制约关系。因此才谈得上以功能解释生命。
以上 这些名词看不出来任何“物质”的痕迹。如果气是载体(物质)概念,那么古代就已经发现了上百种载体或者物质吗?中医学之“气化”岂不成为“研究物质”的古代唯物质主义学说了吗? 反之, 如果以“表现、机能、功能、作用”概念理解,则所有的以上名词通解为气概念的外延,内涵愈深则外延愈宽泛。正所谓"无器不有”,是指气可以表达许多事务之抽象内涵;具有弥散特征而不失其原本。因此古代就有“同天下一气”的结论。
1人点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