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国心理学大咖丹尼尔·戈尔曼写的《情商》在全球引发了一轮抢购热潮,自那之后,情商这个词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上至商界大佬,下至平头百姓,似乎不懂点情商,就跟不上时代一样。
但其实情商这东西,都是古人玩剩下的,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高情商的人才层出不穷,令我等后生晚辈只有高山仰止的份儿。
那怎么从古人身上学到情商,化为己用呢?在我看来,《三国演义》才是关于情商最好的一部课程。正所谓,“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今有一本三国论情商。
01 杨修——恃才放旷终送命
《三国》里面有一个聪明人,那就是杨修,平心而论,杨修的确算得上是个人才,其人才思敏捷,聪颖过人,因此受到曹操的赏识和器重,委以“总知外内”的主簿,成为曹操身边的一位高级幕僚谋士。
然而,杨修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史书中说他是“舌辨之士,恃才放旷”。这话啥意思?就是说杨修这个人聪明归聪明,但是爱逞口舌之快,显摆自己的才华,还倚仗自己的才华而目空一切。所以史书中说他“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关于杨修的聪明,《三国演义》中写了两个故事。曹操的相府落成后,曹操提笔在门墙之上写了一个“活”字。正当众人不解时,杨修哈哈大笑,叫来了施工队轮锤子就砸,把门向外扩了三丈三——原来,门中加活,可不就是“阔”字嘛。
还有一次,别人送给曹操一盒酥饼,曹操在上面手书“一合酥”后,让人拿到议事营去。议事营中的各位谋士大眼瞪小眼,都不解其意,而姗姗来迟的杨修看到后,不仅自己伸手拿了一块酥饼吃起来,还把剩下的酥饼分给大家吃——“一合酥”可不就是“一人一口酥”么。
大家可以想想啊,一个员工,一逮到机会就在领导面前卖弄小聪明,还显示出一种 “老板想啥我都知道”的自鸣得意——要知道,谁都不喜欢自己的心事被别人猜透,更别说大老板了!时间久了,老板岂能容得下一个天天看透自己的人在面前蹦跶吗?
而导致杨修之死的核心问题,就是他完全没认清自己真正的老板是谁!在大老板身体还硬朗的时候,擅自插手到太子之争的浑水中,这才是杨修最犯忌讳的地方。因为与曹植交好,为曹植上位二把手出谋划策,最终引起一把手曹操的忌恨,而杨修还不知收敛,最终因为“鸡肋”一事,被曹操找到借口咔嚓了。
杨修之死告诉我们:出来混,一定要抱最粗的腿!
02 荀彧——死守原则郁郁终
说罢杨修,我们再来说说荀彧。
荀彧,字文若,颍川荀氏,荀子的后人,少年时就被称赞为“有王佐之才”,是曹操帐下非常重要的谋臣。荀彧也是《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的几个人之一。
从人格和品行上来说,荀令君是无可挑剔的,《三国志·魏书》将荀彧与他的侄子荀攸,还有下文即将提到的贾诩,并列为曹操首席三大谋士,荀彧排第一。
荀彧容貌俊美、爱配香囊,曹植说他“冰清玉洁”,司马懿说他“书传的古人我不知道,反正近百十年来,我见过的贤人,没超过荀令君的。”曹操更是直接说他“吾之子房”——曹操把荀彧比作自己的张良,足可见荀令君的才干智谋可谓是当世第一等人物。
但荀彧输就输在了过于坚守内心的原则,而不懂变通,这实际上也是很多忠臣共同的悲剧——光有气节和忠心,不够!还有配上高超的情商,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据《三国志》记载,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进爵国公。在向荀彧征求意见时,荀彧“以为太祖(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于是曹操记恨在心,在南征孙权之时,一改过去出征时留下荀彧坐镇的做法,而是“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曹操)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次年,曹操就当了魏公。其中意味,不难明白。
荀彧的悲剧就在于,他跟随了一个无法和他成为朋友的领导——他们在公事上相得益彰,但在私人交流上,却从来都格格不入。因为员工和老板不能真正交心,交换彼此的思想和意见,以至于随着企业越做越大,他们的分歧却也越发难以弥补——荀彧想要的,是要把汉室将倾的大厦扶正,而曹操想要的,是成就一番王图霸业。
所以说,荀彧虽然也是一心为老板出谋划策,但是他和大老板的根本利益有分歧,而情商又不足以处理这样的情况,遇到违背原则的事只知道强硬抵制,却不懂使巧劲、用手腕,来达成目标。
对于大老板曹操来说,荀彧又何尝不是那个年轻时一起创业,约定好要共享人世繁华,但却因为各自的梦想,而终于没能相守到最后的人呢?
03 贾诩——进退有度列三公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说同样是三国时代顶级谋臣之一的——贾诩贾文和。
贾诩与荀氏叔侄同列为曹操帐下三大谋士,但其情商,却比荀氏叔侄高了不止一筹,江湖人称“奇谋百出,算无遗策”,最后以76岁高龄善终,死后谥曰肃侯,根据《易周书,谥法解》的解释,刚德克就曰肃;执心决断曰肃;威德克就曰肃;正己摄下曰肃。可见,贾诩身后所得到的评价是很高的。
纵观贾诩的“从业经历”,跟过的老板不胜枚举。而在深受每一位老板器重的同时,还能寿终正寝,三国时期的谋士中能做到这一点的,恐怕也没几个吧。
贾诩最早是董卓的部将,董卓被暗杀后,王允不接受西凉军的投降,打算彻底清洗西凉余党,正在李傕等西凉诸将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贾诩献策说:“你们要是现在就这样逃走了,路上即使是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全收拾掉,还不如反攻,打回长安给董老板报仇,这才是正路。”
李傕听了贾诩的计谋,果然攻下长安,逼死王允。
因为献策之功,李傕想要让贾诩封侯,贾诩却坚辞不受,说:“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后来在李傕打算胁迫汉献帝时,又是贾诩站出来劝说他:“不可。胁天子,非义也。”才保住了天子和臣属的姓名,汉献帝刘协因此而非常感激贾诩。在这里可以看出贾诩比荀彧情商高的地方,贾诩没有采取强硬的不合作态度,而是把胁迫天子的不利之处展示给老板,让老板自己改变主意。这是一个聪明的做法。
李傕兵败后,贾诩几经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在官渡之战前,贾诩曾劝张绣归降曹操。张绣因为自己曾经杀过曹操的长子曹昂而忧虑,贾诩向他解释说:首先,曹操奉天子令诸侯,于理应当听令于他;其次,袁绍现在势大,投奔他只是锦上添花,而投靠曹操却是雪中送炭;第三,曹操是想争天下的人,如果你投靠他,他必定会厚待你,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
而后,曹操果然如贾诩分析的那样,不仅接纳了张绣的投降,并拜张绣为扬武将军,为了安张绣的心,还让儿子曹均娶了张绣的女儿。后来张绣在官渡大战中立有大功,被封为破羌将军,也算是得了个善终。这里也充分体现出贾诩的情商,即共情力,你知道你的老板担心的是什么,并站在他的角度为他考虑问题。关于这一点,《三国演义》中也有个反例,那就是赤壁之战前的东吴投降派们,同样是劝说孙权投降曹操,完全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献策的,而没有替主公设身处地考虑,这样的臣僚,主公会喜欢才怪了啊!
贾诩在曹操帐下时,一贯沉默寡言,表现低调。
有一次,曹操特地找来贾诩,屏退左右后问他:“文和啊,你看我这两个儿子,谁可以当太子?”贾诩闭口不答。
在曹操再三逼问下,贾诩才若有所思地说:“属下在想一件事情,所以没来得及回答主公!”
曹操怒问:“想什么?!”
贾诩缓缓答曰:“我在想袁绍和刘表他们父子。”
曹操先是怔了一下,继而哈哈大笑,遂立曹丕为世子。
由此可见贾诩的情商之高——同样是涉及老板家事,杨修身首异处,而贾诩却以此而愈受曹家父子两代的器重——能在三国乱世之中享年77岁,位列三公,谥曰肃侯,纵观一部三国,也只有文和一人了。
从贾诩身上,我们可以学到什么呢?那就是谦虚低调,就事论事,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闷声发大财,而不是为了秀智商秀优越感。有时候,善于藏拙,反而是真正的大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