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斩书
教育使我飞翔,但不是你要的方向——读《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有

教育使我飞翔,但不是你要的方向——读《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有

作者: 八er | 来源:发表于2020-05-10 20:33 被阅读0次

    《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是一部头衔不小的书,什么比尔盖茨年度推荐、什么登顶《纽约时报》畅销榜80周。我身边也有许多人推过此书,于是今天花了一下午一口气看完,简单来说,不虚此行。

    故事要从主人公的父亲说起,主人公的父亲有极强的被害妄想症,他认为世界末日终会到来,人们会因食物的匮乏互相偷抢、也寸步难行、政府也不会保护他们,他反对公立的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才是正道;无论身体出现什么问题,他都不会选择去医院,因为医院里都是撒旦,草药才有生命力。

    所以,他所谓的家庭教育,就是花了很多时间为末日做准备。他们住在大山里,跟自然为伍。他召集家人储备食物(不停洗桃子腌桃子)、不停屯汽油,做好了就埋到地下去。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想从山里凿出水来,这样他就不必再依赖任何政府组织了。他唯一允许的医学是让妻子去学习当助产师,因为这样的话妻子就可以为家里的孙子孙女接生了。当然,药还是不许用的,妻子被允许的是通过草药和精油来治疗。

    这样一个家庭,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呢?塔拉有6个兄弟姐妹,5个哥哥,1个姐姐,总共7个孩子,这些孩子走向了2个极端,有3个有博士学位,还有4个没有高中文凭。

    塔拉是其中一个读到博士的孩子,她不仅做到了17年没去过学校获得了大学文凭,她还获得全额奖学金到剑桥、又走到了哈佛。

    我这么叙事,好像我写的是某种“励志的成功学”,但只要你看过这本书,你一下就知道并不是那么一回事,我在看这本书时,甚至感受到了房思琪式故事给我的心痛感。这种心痛感不光因为觉得自己也被描写到了,也来自于叙述的经验,一个人要把困惑写得这么清晰,苦苦追寻,必得反复追问自己无数遍、不求甚解、把心一遍遍剖开。

    那么,那些使我触目的一个个点在哪里呢?

    1、肖恩家暴事件始末

    肖恩对塔拉的家暴,让塔拉小时候除了感受身体的疼痛,还有屈辱感。父亲是那样一个人,母亲听到了却没有做什么,肖恩明明该是一个好“哥哥”,塔拉内心想否定这个事实,她告诉自己这没有影响。在她成年远离家乡,她又因为这件事跟大半部分亲人断绝关系。父亲不承认这件事,母亲懂她却又顺从了父亲,奥黛丽明明也经历过这一切却又屈服于经济站在父母那边一起否认塔拉…

    2、塔拉看医生、受教育过程中的局促

    印象很深的一个情节是,塔拉在剑桥访问时,跟其他同学一起走上屋顶时,只有她高高站着,没有恐惧感。为此,她觉得“克里博士似乎看穿我长了一个屋顶工人的头脑。别的学生属于图书馆;我属于起重机。”

    就,没有上过学一直干农活去了剑桥,并不都是愉快的,英国人看重的着装礼仪,都是塔拉所没有的,塔拉有的是可贵的勇气、是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这是很稀缺的,然而她觉得自己属于起重机。

    3、塔拉对细节的态度

    但我的眼泪最难受的地方是,是看到她对细节的反复确认,她说细节当然重要,因为细节决定了父亲是怎样的人。我来理解就是,这决定了父亲怎么选择爱和理念。如果没有客观事实记录存在,只有大家描述,那事实就会变成你怎么相信,你就怎么描述。

    而令作者痛苦的就是,在自己的日记、自己的经历、兄弟姐妹的叙述、父母的辩解,它们是互斥的。在这纷杂的信息里,她到底该怎么相信啊!

    这也是我痛苦很长一段时间的事啊!我到底该相信什么呢?

    但你以为这就是全部的痛苦了吗?不,我脑子里还有一个不能遗忘的情节,如果这个情节要有一个名字,那只能是“爱”。

    塔拉写那个情节的时候是用了技巧的,仿佛在说,“ok,我在这里哭过,你们可以一起”。

    那个情节是塔拉从杨百翰大学毕业,作为最优秀的毕业生,她是学校第三个获得盖茨奖学金的孩子,她即将去剑桥上学,整个学校和区域的媒体都为她感到自豪,但是,她的父母不愿意过来,她的母亲在电话里说“除非你道歉,我们是不会过来的”。塔拉道歉,他们同意了,但是他们错过了大半的毕业典礼。典礼完事后,塔拉就该去机场了,本以为父母会丢下她,可是,他们没有。

    他的父亲在安检口目送他们,好似在等待她的回心转意……而塔拉也知道他的心事,因为他父亲他的父亲说:

    “如果你在美国,无论你在哪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去找你。我在地下埋了一千加仑汽油。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带你回家,让你平平安安。但要是你去了大洋彼岸……”

    《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

    看着书打下这段话,我的心里仍有起伏。他的父亲是那样一个偏执的人,他有他最深的恐惧,可是他最深的恐惧里,也仍希望保女儿幸福。

    在这个情节里,我仿佛也能看到我爸的影子。我上大学时是第一次出省,从至南到北京,我固执地希望他们不要送我去上学,但我爸又十分坚持,为此我们大吵一架,他非常困惑,但是他又放心不下还是举家送我到北京。在北京呆了几天之后,我们又是吵架,最后我在机场口送他们走时,我爸罕见的要落泪了。他的心情和塔拉父亲是类似的,就是,太远了,我顾不到女儿了。

    合上书本时,我认为书名Educated,或者history更能符合概括书的内容。

    小朋友生下来时只是一张白纸,父母的“教育”会使这张纸填上信息。塔拉小的时候,父亲说啥,那就是啥。在塔拉长大之后,她通过教育能看到两个世界的不同,但却还是不一定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父母的声音更大、哥哥的拳头更大。

    塔拉对此是这么说的“我已察觉出我们是如何被别人给予我们的传统所塑造”“我开始明白,我们为一种话语发生,这种话语的唯一目的是丧失人性和残酷地对待他人——因为培养这种话语更容易,因为保有权利总让人感觉在前进。”

    我前面提到了塔拉父亲对她深沉的爱。是的,很爱,但是这不妨碍父亲想要收回塔拉话语权的想法。塔拉父亲试图否认肖恩曾经对塔拉实施家暴并且正在对妻子家暴的一连串事实,并且认为塔拉是在说谎,认为塔拉不应该告诉亲友,他和妻子千里迢迢地来到哈佛,就是想要塔拉皈依。那么,为了“赢得父母的爱”,塔拉可以放弃是非对错、现实和理智的看法吗?

    不、不能了,塔拉回不去的,得到爱的前提是渡让思想的控制权。渴望爱让塔拉软弱犹疑千百回,但是教育,又让她具备写下历史的能力和勇气。

    所以,这个变化,作为读者可以怎么理解呢?可以是转变、是蜕变。塔拉的父母则视为虚伪、陪伴。

    但塔拉说,是“教育”。

    再准确不过了。

    本文完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使我飞翔,但不是你要的方向——读《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frs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