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一句话“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短的历史”。对心理的探索,说到底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
中世纪以前,人们的一切由上帝主宰,人是没有自己的,人只是上帝这个造物主的一件件作品。一切由上地掌管,个人不必操心。如果想认识自己,就会被扣上巫师的帽子被烧死。
达尔文的进化论,颠覆了上帝造人的神话。人们开始正大光明的探索心理世界。心理学的诞生,德尔菲神庙上“认识你自己”,便成为心理学的哲学基础,这就是为什么说心理学脱胎于哲学。老师说“心理学的母亲是哲学,父亲是生理学。”那么,神经科学、认知科学就是其七姑八姨了。
可见,认识自己有多么难。
首先说,“自己”是什么?山本耀司说:
“自己”这个东西往往是看不见的,你要撞上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而我们知道,2岁的孩子渴了会说:宝宝要喝水,妞妞要喝水,随着长大会说:我要喝水。一个“我”字,意味着自我开始建立。因此,自我不是与生俱来的,是社会化的结果。
德尔菲神庙共有两句话,另一句是“凡事无过度”。
什么意思呢?
自我发展过程中防止不足,防止过度,那么,要做到恰到好处的认识自己,就得牢牢记住认知的四个层次,并不断升级,且永远在路上。
第一层次: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属于傻子状态,因为傻子是不知道自己傻的。一名以前几名成绩入学的高一学生,不堪学习压力惧学,在家与手机为伴,焦虑烦躁,摔打东西,发脾气……。孩子父亲对心理咨询师说:孩子只要上学,什么事就没有了,就因为不去上学才那样……。任咨询师怎么解说,这位父亲就认定孩子没有问题,不去上学就是一切的原因……,这时的谢伟父亲就是处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状态。
第二层次: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位父亲要想跳出这种“无知”状态,需借助专业人员帮助走出这个状态,达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自知之明。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
不得不说,这一步是最难的。比如:井底之蛙,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所以说,二十世纪心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便是“认知科学”,当然包括对我们自己的认知。
一个人如何能够达到“自知知名呢”?许又新教授说“自知之明是有关自我知识的增长”,具体体现如下:
1、知道自己在生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长处及短处;
2、知道自己习以为常的处理困难的方式及其得失;
3、知道自己所压抑的是些什么情欲;
4、知道自己行为的动机,从行为的方式和后果能看出隐蔽的动机;
5、知道目前的情感和心情(尤其是不愉快的)跟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以及当时应付的得失)之间的联系。
6、能在别人的言语行动中看到自己的反映,或者能把自我客观化,即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
7、能用历史学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过去,没有无意的后悔和内疚,也能做到“好汉不谈当年勇”。
第三层次:知道自己知道
也就是觉察状态、意识状态,常说的活在当下。意识的概念就是清醒状态下的觉知,活在过去是抑郁,活在未来是焦虑。
此时,最难的在于与人互动过程中跟着对方思路跑了,找不到自己,从而成功被人催眠,广告就是最好的例子。消费市场可谓做到了极致,比如“诱导消费”,成功的“把我的思想装到你的脑袋里,把你的钱财装到我的口袋里。”等等。
尽管心理学,包括心理学的起源都是在西方知识结构下,然而我们老祖宗几千年就提出吾日三省吾身:与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所以,可以这样说,尽管心理学概念的提出不过百余年,而其实践则是一个“长长的历史”。
第四层次:不知道自己知道
这是一个智者状态。这需要不停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