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洁莉去图书馆,安安静静看了三本书,这种阅读速度是可以放进我的史册的。女作家里最喜欢看严歌苓,最开始接触她是大一那年和卓卓第一次去电影院看的《归来》,电影很好看,我和卓卓几度落泪,到现在我记不太清楚剧情,但当时的感动记忆犹新。
之后陆陆续续看了几本她的书,《少女小渔》《寄居者》《天浴》《灰舞鞋》《谁家有女初长成》以及由她当编剧的电影《危险关系》《金陵十三钗》等。我很喜欢她笔下的故事,她书中的人物都很饱满,在一个时代里,每一个阶层的人物身上都有自己的特点,也有想要挣脱掉的东西,内容是丰厚的,敏感的。
曾看过她的采访,她说写作是靠百分之五十的天赋,百分之二十的职业训练和百分之三十的汗水,她承认自己是个有天赋的作家,但是她也肯定写作训练对作家的必要性。
几本想看的书我很赞同,就像摄影,无论是再怎么有天分的人,也是需要实践去提升的,是一种类似于专业训练的行为。
男作家里很喜欢安东尼,因为他的文字真的特别治愈,就像是平整的生活里透着阳光,温暖舒服。每次感到茫然的时候,我都会翻出他的《陪安东尼度过漫长岁月》来看,他一个人去澳洲留学,探索自己,记录自己,同时也探索着世界,记录着世界,他身上有一种很吸引人的生命力,每次看,我都会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日落中的路口不过看小说的话,最近很爱看路内,他是今年无意间发现的一位作家,看过的作品有《慈悲》《在屋顶上牧云》《十七岁的轻骑兵》(在看中)和《花街往事》,他的书不长,我看得很快,就是不想停下,一口气可以看完。
路内是一位很多样化的作者,他可以很朴实的写出《慈悲》,也可以很诗意的写出《在屋顶上牧云》,他的文字没那么矫情,但是他的语言很有意思,尤其是《十七岁的轻骑兵》,看着看着总会笑出声来。今天翻出由他的《少年巴比伦》改编的电影看。董子健和李梦主演的,豆瓣评分并不高。他的《十七岁的轻骑兵》也被翻拍成了电影。
电影《少年巴比伦》海报值得庆幸的是昨天在图书馆找到一直想看的一本书《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这是吴梦知推荐的一本书,在当当网关注了很久,到现在都是处于没货的状态,昨天在图书馆看到后惊喜极了,赶紧拿下来读。
这本书是一本影评合集,我记得之前看到一句话,如果要学拍电影,需要看一些影评书和电影纪录片。《我们都是人生的学徒》中推荐了很多不错的电影,我一边看一边打开豆瓣找电影然后收藏,另外还记下了很多喜欢的句子,这无疑是一本让我收获颇多的书,所以我觉得作者很厉害,就像卖一件商品,他的表达让观众有想买的欲望。
《十七岁的轻骑兵》路内其实我一直有阅读的习惯,但是阅读质量很低,大多故事看过就忘,有的书连人物名字都记不清楚。
以前爱看言情小说,也迷过几位言情作家,可惜在喜欢的作品不断被影视化后就对言情小说慢慢失去兴趣,之后蛮长一段时间没看书,阅读速度也因此下降不少,可能也是注意力越来越不集中的原因。
一家外文书店现在看得比较多的是文学作品,国内国外的都有,去年最爱看的一本是《海风中失落的血色馈赠》,这本书是一部经典短篇,也是一直没货,无意间在三味书屋发现的,是一部读完后可以不断回味的作品。
喜欢这本书一方面是原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他的故事很有力量,另一方面是翻译者陈以侃的语言魅力,他的用词十分优美准确,修辞手法运用自如,阅读的时候真的十分享受,可惜他的翻译作品不多。
有陈以侃这样优秀的翻译者为原著增色,也有《十日谈》那样的翻译者让人倒胃口,这本书我没有看完,大部分原因是来自翻译的不足。他的翻译严重脱离著作本身,低级反复,阅读价值被大大降低,也或许是我找的版本不对。
书架阅读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从中经历到不同的人生,参悟每个时期的困惑,以及体会每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并去创作自己的语言,就像和一个陌生的人交朋友,你会因为封面好看而去打开那本书,内容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好的书总能让你受益匪浅。
小的时候在课本上看到这样一句话: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
当时认认真真记下了,但时隔这么多年才开始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好在还不迟。
2018年10月15日
于读路内 上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