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不如饺子,好受不如倒着。
就这么一句话,我打小就听大人们说。而且他们还真是乐此不疲,只要有机会还去践行他们的理想。
所以那时,我就纳闷,躺着就那么舒服,饺子就那么好吃。房前屋后的奔跑,上树上房掏鸟窝,跳栅栏抓蝈蝈,这些不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吗?
那时的懵懂,也是现如今觉得最好笑的地方吧。
随着年龄变化,越来越大,一转眼我也要步入40年代,中年的滋味并不好受。这个时候,不自觉的喜欢了倒着、躺着,更喜欢葛优瘫,沙发必须躺着舒服,椅子可有可无。
说来说去,我还是活成了老话里的样子,唯一有差别的就是饺子只是有点好吃,并不是全部了。
当自己平静下来的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会这样,难道这就是宿命,一个最终我们都活成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吗?
后来随着书读得多了,我也才发现,并不是我那么无知的想法。之所以这样,是大脑的一种遗留。
当我们还是原始人的时候,能够引起那时人的快感和愉悦的情绪主要就是性和食物。如果这两种本能不能带去快感,带去舒服的感觉,那人们就不会选择去做。虽然后期随着进化,人们渐渐改变了很多,不断的提升了自我的要求和修养。但对于享乐的本能,大脑还是做了保留。
对于这种保留,我们叫它——“烂尾”大脑。就如同烂尾楼一样,虽然楼在还可以再翻修,再销售,但它根本的东西还是存在在那里,有些内在的也无法抹去。恰好,这个享乐就是这抹不去的内容。
《堂吉诃德》里有这么一句话:“弓不可能永远弯曲,如果没有合法的娱乐,人性将难以生存。”如果享乐是这弓,我们又怎能天天拉弓,甚至天天拉满弓呢?
一个懂得长远规划的人,他更能获得更多成就。无论是成功的喜悦,尊贵的地位,还是舒适的享乐。因此心理学家就做了一些实验,最终证明了一句话——一个懂得延迟享乐的人,更可能有较大的成就。这个实验就是有名的棉花糖实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享乐的表现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不再局限于性和食物了。享乐的泛化,也让人们大脑工作出现了bug,无法进行详细加工和分析,所以凡是引起我们快感的,就都被归纳到了生存必需行为。
这也造成了不停享乐,而且享乐形式多样化的现状。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我们看到任务繁重的堆积,我们的抗拒;孩子看到堆积如山的作业,那种逃避,都是出于本能的享乐罢了。
既然都是本能,我们为什么要严厉的批评和无所顾忌的指责呢?这明明都是必然的事情,是我们大脑的自然反应啊。
所以才有了那句,成长就是让你觉得痛,只要感觉到痛了,就说明你要成长了。为什么会痛,因为我们在反抗我们的本能,那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呢?
成年人都需要痛,孩子又该多么煎熬。所以当孩子出现不做作业,消极抵抗,总想玩的时候,请不要再呵斥责骂。
让我们平静下来,和孩子们一起聊聊,以一个平等的身份,把他们当成同龄人一样,去沟通,去一起面对这些本能的享乐。然后在一起找到解决抵抗本能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