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孔子的人本观

孔子的人本观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2-10-04 07:45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10-1-10-1

原文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白话】孔子家里的马厩失火烧了。孔子退朝回来,问到:“伤着人了吗?”没有问马的情况。

【思考之一】孔子为何问人不问马?

《论语注疏》曰:“此明孔子重人贱畜也。”《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记孔子仁民先于爱物也。夫天地之生物,于人为重,当仓卒(猝)发问之时,意不在马而专在人,圣人其体天地之心为心者乎!”张栻说:“仁民爱物,固有间也。方退朝始闻之时,惟恐人之伤,故未暇及于马耳。”刘宗周说:“圣人爱人之心胜,故于厩焚而问之,不暇问马也,正足想见其爱人迫切之情。”朱熹《论语集注》说:“不问马。非不爱马,然恐伤人之意多,故未暇问。盖贵人贱畜,理当如此。”

贾陆英老师说,“本章所记,体现了孔子对人与动物的关怀有差等。”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盐铁论·刑德》中也说:“君子爱人以及物,治近以及远。”这就是说,儒家讲仁爱,首先要爱自己的父母,即所谓“亲亲”;其次要爱广大民众,即所谓“泛爱众”;之后再去爱万物。

在古代,马是骑乘与兵战的必需之物,因此,古人对马十分重视。要知道:在夫子那个年代,一匹马的价格大概是五个半奴隶的价格。但是,孔子在自家马厩失火时,问人而不问马,并非不关心马,而是相比较之下,他认为人比马更重要。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仁的境界是无限的,然而仁的施予则是有差等的。问人而不问马,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基点去实践仁道,既合乎人情事理,又切实可行。这一章足见孔子仁者爱人、以人为本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也一直传承至今。

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表现的呢?唯有他具有对财物利益的淡薄之心,不能散乱他内心的宁静;唯有他爱人惜命的恻隐之情没有任何的分散,才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孔子的“伤人乎”应该是除了关心是不是有人受伤,也有对马夫的安慰,没伤人就好。这看似只是一件马厩失火的家事记录,实则是圣人生命状态的呈现,也是对弟子们和我们后人最真实、最形象的示范。既有仁爱的慈悲之心,更有处理人和事情关系的智慧。

思考之二】为什么要涵养对夫子的信心?

相信孔子是仁德圆满的圣者,是我们应当具有的基本信念,这是学好孔门心法的关键。真要有心在孔门心法上深入学习、践行,就一定要涵养对夫子的信心——相信他是一位仁德圆满的圣者。夫子门下,凡是学有所成的弟子都对孔子老师信心满满。《孟子》中记载了夫子的几位高足对老师的评价。《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公孙丑)曰:“敢问其所以异。”(孟子)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未有夫子也。’有若曰:‘岂惟民哉?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在这些弟子们的心目中,孔子老师绝对是仁德圆满的圣者。对老师的信心,也造就了他们功德事业的成功。

对夫子的信心,是打开论语智慧宝库的钥匙。要想学好《论语》、受用《论语》,就要深刻地观察夫子的美德,涵养对他的信心!学习《论语》,就是让我们学习圣人的仁爱之心,不仅自利,长养自己的仁德;亦可利他,给人温暖关爱,化解性情。

【思考之三】如何涵养对夫子的信心?

一是要对夫子的美德不断地观察了解和归纳思考。我们虽然不能像他身边的亲炙弟子那样,长期地、近距离地观察他的美德,但是我们可以从经典文献传记中,从历代先贤大德对夫子的评价中进行了解。二是要认真实践孔门心法,获得受用、尝到甜头,从而对夫子增长信心。好比我们一开始对传授武功的师父并不太了解信任,但是用他教的功夫,成功击败了强劲的对手,自然就会对师父越来越信服。对夫子的信心增强了,读《论语》时自然会有不同以往的体悟。

【思考之四】您认为夫子“不问马”对自己还有哪些启示?

本章,从夫子对马棚失火的态度,尤其是问人不问马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后人,仁者爱人,以人为本,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不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嘴上讲的道理,而是在各种各样的场合,无论是顺境还是逆缘,都首先关心到别人,能够照顾到别人内心深处的那种感受,从而给予最深刻的关怀、抚慰和安乐。学习本章就是要努力推己及人,代人着想,透由思维和练习将他人放进我们的心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孔子的人本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gc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