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带给我最深入的思考,是意识到在跟身边人,尤其是最亲近的家人沟通时,经常会将语言作为一种宣泄情绪的“暴力工具”,然后打在家人的心上,这是导致家庭关系不和睦的重要的直接原因。
暴力性的第一个体现是语言的语气。很多夫妻吵架,其实根本就不是事件本身对当事人的伤害有多大,而是一方先通过语气感知到另一方的情绪不对劲,然后点燃了自己不好的情绪,一来一回,双方的不良情绪升级,语气越来越差,最终导致无法沟通,以大吵一架或是冷战告终。同一句话,当我们以平和的语气讲出来的时候一定比“阴阳怪气”的语气更能让对方接受。比如说,同样是询问对方,如果以“你明天还加班啊?”(略带责备的语气)询问对方,对方会立即产生一种心理——又不是我想加班,只是迫不得已。如果以“你明天还加班吗?”(平和的疑问句)询问对方,则更能得到平和的答案。
暴力性的第二个体现是表达情绪而不是在讲事实。我们经常会将语言变成一种攻击他人的工具,并借此宣泄自己的情绪,例如,老公最近应酬比较多,经常回家到凌晨,家里老人和孩子都顾不上关照,老婆有一天终于爆发了,对老公大吼:“天天就知道喝酒,你从来就没有关心过我和孩子!”其实老婆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她内心深处的真正诉求是老公能够服服软,表达一下对家人的关心,可是但凡一个人听了这样的抱怨,一定能被点燃,“我天天在外面应酬还不是为了这个家,你以为我想这样啊,天天喝到吐……”双方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反复强调自己的“受害者”地位,只有指责,没有体谅,这样的对话是没法好好进行下去的。在这样的场景,我们首先应该对自己的情绪有所觉知,把“上帝之眼”请出来,对事实做一次阐述,“老公,你这周已经是第四天回家到凌晨1点了”,然后表达需求,“我希望你能早点回家,多陪陪我和孩子”,最后加入征求意见的语气,让对方作出选择,“可以吗?”这样表达,没有哪个丈夫会有否定的回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