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喜欢图书馆。
老家,湖南一个地级市,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中学也有图书馆,然而每周借书只有一天,还很麻烦,于是放弃。去市里的图书馆,模糊记得的印象是,上楼左拐,见到一个高高的柜台。那时需要从借书卡里抄了书号,交给工作人员找书,然后取书走人。很麻烦的。
后来出门讨生活,到宜昌、到武汉,都没时间上图书馆。
到了镇江,单位的图书馆只能说马马虎虎。于是出门,看市里的图书馆,还不错。那是本世纪最初的几年,在那个图书馆看了很多报纸杂志和图书,也是从那时起,写了一些小作文,给本地的报纸,给外地的报刊,陆陆续续写了一些、发了一些。大概那就算我写手的起步阶段吧。
印象里有位同事,有两三个周末打电话找我有事,结果发现我每次都在图书馆。他就很惊讶,大概是因为有这习惯的人不多吧。后来聚餐时,他就习惯拿这个表扬我。他是山东人,两口子都是学音乐的,能唱、善指挥,很有性格的一个人,现在他儿子也成了学音乐出身。
有一年到北京上学半年。最初跟同学们一起吃吃喝喝玩玩,后来喜欢自己一个人单溜,因为有些地方自己想去,别人却未必有兴趣。五一长假也懒得回老家,留在北京转转。其中有个地方转了两三次,那就是国家图书馆。
2012年至2015年的国家图书馆,还是比较新的,建得也很大气。凭身份证出入,带上笔记本,里面到处有电源,有水,看书写字一整天都没问题。中午累了,图书馆里有饭吃,当然需要自己掏钱买。如果嫌图书馆的饭不好吃,可以到对面,步行五十米左右,就有个很象样的西北风味的饭店,忘了是叫燕南楼还是什么,反正我就吃碗拉面,环境和口味都不错。
就在那些年里,即使到外地学习培训,都没有放弃写手的习惯。那些年,《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新闻周刊》也给了很大面子,让我发表了不少千字小作文,给了自己很大的信心。感恩,非常感恩。
之后看到苏南的各种图书馆。从昆山图书馆、太仓图书馆,还有今年跑得最多的苏州图书馆,都建设得不错。早年昆山、太仓图书馆的书都很新,让人很有看书的欲望,不知道这几年怎么样。太仓图书馆么,四年前孩子在那上小学,放学时他妈妈就常带他去做作业,去得更多了。苏州图书馆则是今年才开始跑得多,因为孩子在这附近上学。
看了苏南的几个图书馆,就深深觉得,一个地方必须经济发达,然后文化才能发达。毕竟还是老人家说得好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要一个好的图书馆,没有经济支撑真的不行。比如早些年去过昆山图书馆,然后再回镇江的图书馆,明显就感觉落后很多了,一度让人很难想再去。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40351/1dd5a10e1c41a74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