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一个同事安排给我一项任务,说实话,有些抵触。
这项任务,本来是他的内容,只不过这两天请假了,没法处理。正常来说,帮他处理一下任务,无可厚非,同事之间也应该相互帮助一下,但是自己为什么突然有那么一瞬间,如此方案和抵触呢?
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动机心理学中看到过的有关拖延的原因,里面提到,我们每个人遇到的拖延,无外乎四个原因:
完美主义;恐惧任务本身;对自身能力不足;被委派不感兴趣的任务。
对我来说,抵触一件事,意味着就会有拖延的可能性,原因就是其中的这个“被委派不感兴趣的任务”。
人终归要成长,不感兴趣就不做了吗?
我现在特别喜欢骑行和运动,尤其喜欢跟人讨论这方面的话题。但是,在一年前,我还没有减肥成功,还没有培养运动习惯时,任何跟运动相关的话题都不参与,甚至一点兴趣都没有。
但是,就因为通过一年的努力,通过骑行运动把体重减下来,把一件本来与我没关的内容进行深度关联,甚至获得了一点成就感,因此开始变得感兴趣。
看来,人不是有兴趣了才能持续做到某件事,而是能真正做好,获得了成就感,才能持续产生兴趣。
不喜欢的工作就不去做,这本身就是对于个人成长的一种不正确认知。我们只有先去做这件事,坚持下来,做出了一点成绩,说不定就开始产生兴趣了。
就像我对待同事的这项工作,我不感兴趣,是因为我只看到了这件工作本身给我造成的困扰,比如耽误了我的时间,耗费了我的精力,但是没有看到做这件事背后的收获。
比如我能通过这件事,觉察到了自己情绪的变化,这促使我静下心来跳出自己,反思自己,这难道不是额外的收获吗?
同样的,如果我能以更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本就不情愿的事,或许在做的过程,就会发现更多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
经过如此一番思考,貌似心态平静了下来,没有那么抵触了。这个过程,让我不断监控自我情绪的变化,看到了小事中可以触发自己做事原则的基本逻辑,这是最大的收获吧。
好了,我要去做这项工作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