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通常是一种感受、体验。在Tom《精通情绪》一书中,根据情绪产生原因及运行模式的不同,将情绪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回应情绪,一类是基于“未完成的体验”而形成的情绪。
《精通情绪》读后感(二)关于回应情绪,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我们对过去和未来所编造的故事以及故事里所触发和感受到的情绪。它可能是源于我们儿时所受到的挫败、沮丧之感,甚至说是累生累世所储存的创伤能量。孩童原本是最自性具足的,以最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感触世界,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被父母以爱的名义去阻吓、比较、否定,我们会认为做父母赞赏的事情才会得到爱与关怀,再大一些,我们自然也会认为,要得到老师的关注、要得到同学们的爱,就要成为他们所需要的模样,渐渐地,我们不断地被挤压、被塑形,完全忘记了、甚至忘记了要去思考到底对于自己而言,什么才是重要和无可替代的.....日子如流水般滑过,我们坚定地认为自我的圆满需要得到来自他人的、社会大众的认可,所谓的幸福就是你不可以而我可以的成功。
所以,就算现在是成年人的我们,还是这样不知不觉地重复着孩童时代的认知和关系处理模式,不断将孩童时的创伤感受带到现在。在我们认为不被上司所认可时、不被爱人所理解时,我们就本能地回落到孩童时代,会出现低落、悲伤的情绪,认为是自己不够好、不够聪明、不够美丽,所以没有资格得到他人的认可、理解和爱。
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把这种来自过去创伤的认知模式带到对将来的认识。很自然的是,当我们在面对改变,无论是搬家、跳槽、接手新项目、甚至是规划一次出行、朋友聚会,我们都容易陷入到固有的模式,脑袋里会不断涌现出我不能这样那样、我一定没办法完成、我难以尝试等等这样的念头,所有的这一切无不是一种投射,我们将过往的创伤(其实也只是源自我们编造的故事)投射到未来。在这样的回应情绪下,往往我们也会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我们常常喜欢回忆过去是如何的美妙(也是这是我们的大脑在刻意回避那些记忆里的创伤,因为那是痛,趋利避害、掩埋伤痛往往是大脑最擅长的事),将来会是如何地充满希望,当然,在这希望之下通常有会捎带着一丝来自暗处的恐惧和不信任感、不安全感。所以,在回应情绪中,我们好像只活在了过去和未来,从来没有活在当下。
陷入回应情绪愈久,我们就会愈加容易感到焦虑、失望、挫败、抑郁、悲伤.....会有深深的无力感,就算是在人群中,也会生出许多疏离感、孤独感,在自己的周围套上了一个厚厚的套子,难以感受到他人的爱,也难以真正付出自己的爱。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察觉:它们并不是我们本身,它们只是一种情绪,是拖曳我们远离自性的怪兽,那就会陷入到痛苦的深渊而不能自拔。
Tom提出了化解回应情绪的OUT技术(在精通情绪一书中又称为SEE技术),我们可以理解为2个步骤:觉察 + 找到边界。
觉察:在放松的状态下,闭上眼睛,观想一种让自己安静的场景。Tom推荐的蓝天非常有效。这种观想与冥想(Meditation)是否一样,不太确认,但你要做的,只是去观想、去感受那片宁静、广袤、无边无际的蓝天,尽可能去用全身心感受,放松自己、相信自己的感觉,你会神奇的感受到一种喜悦、自由,毫无受限,你的心就像这无法用时间、用空间描述的蓝天,宁静而宽广。
找到边界:这时候,你可以回想一下引发自己回应情绪(焦虑、恐惧、不安)的场景,用身体感受一下回应情绪的能量,它们可能会躲藏在腹部、头部、胸部,信任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告诉你它们的位置,接着,你会感觉到这些能量从你的身体迸发出来,不断延伸,也许有你双臂伸展开那么宽,也许有你卧房那么宽、也许会跑出房子到街边那么宽.....无论能量场有多款,跟随它们,走到能量的边缘,不用停留,迈出能量场的边缘,你会看见自己踏入到了广袤的蓝天,继续前行,你会发现,在这边界之外,有着无比美好的宁静。这时候,回过头去回望,你会发现,刚才如此浓厚、如此宽大的情绪能量场,看起来渐渐在变小、变模糊,慢慢地消融在了蓝天中。
这时候,你可以用自己一些问题,“我可以分辨我的情绪,并不是是我自己吗?”“当然可以”;“我可以卸下这些情绪,不再编造那些虚假的故事吗?”“当然可以”;“我可以获得这无限的美好和圆满吗?”,“当然可以”.....你会发现,回应情绪能量完全消失了,不见了,当然,你就可以睁开眼睛了。
利用OUT技术处理回应情绪一两次,也许并不见得能把我们此前所积累的情绪能量都处理干净,每次处理完,我们可以在回想一下那些引发情绪的场景,看看身体是否还会感受到焦虑、悲伤、沮丧.....如果还残留一些,可以多次利用OUT技术去清除。慢慢体会,慢慢实践。
我们只需要记住,当感到绝望的时候,那就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