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蒋晴 幸福双翼学员
坐标 | 江苏扬州
01
我经常在朋友圈分享家庭教育的文章和案例,也曾在某小学五年级的一个班做过半小时家庭教育分享。
可能对我的分享挺有触动,我被其中一位家长认为是心理咨询师。
这位家长因为孩子在学校被排挤的问题,在微信上咨询我怎么办。
我打字速度慢,再加上我觉得微信交流无法全面、深入了解情况,就跟妈妈约在中午见面聊。
跟妈妈简单文字交流后,我的第一直觉是这个孩子自信心不够。
当妈妈带着孩子在我面前坐下,孩子的表现证实了我的知觉。
妈妈说:“这是蒋老师,你不是认识吗?叫蒋老师啊。”
孩子坐在那里,头不断的往下缩,缩到不能缩还在缩,身体不断往后退。
我阻止了妈妈再一次的催促,给小女孩一个微笑,示意她没有关系,并且告知妈妈:“我的餐已经点好,你们随意。”
妈妈去点餐,我和小女孩开始聊天。
我:“我听你妈妈说,你在学校里很不开心,可以说说吗?”
小女孩带着恐惧的眼神看着我,我一直微笑着看着她。
慢慢地,小女孩缓过神来,断断续续的说道:“我很想和他们打招呼,可是他们不理我,我很想和他们说话,他们不愿意和我说话。”
说到这里,妈妈回来了,小女孩不说话了。
妈妈开始不断催促:“还有呢?你跟蒋老师讲,就跟妈妈讲一样的,那天你说了那么多!”
我感受到面对妈妈惯性的催促,女孩长期处于紧张中。
为了避免妈妈的催促带给孩子太多紧张,我尝试用“摄像机说话”来进一步让她感到放松:
“我听到你说,在班级里,你很想跟同学们打招呼,可是你感觉到了同学们的拒绝。
你很想融入班级里,可是你感觉到了被排斥,这让你感觉不开心。”
听到我的话,小女孩含着眼泪点点头。
看到她对我的肯定开始认同,我知道这是可教时刻,可以继续做深入的交流了。
02
我:“能说说你感觉被同学排斥的原因吗?”
小女孩断断续续的叙述着:“和我坐的女生成绩很差,同学们都排斥她,而我跟她玩得最好,她是我的朋友,我感觉同学们是因为排斥我的同桌而排斥我。”
看到孩子越来越打开心扉,我立马给她肯定:
“好棒哦,我觉得你是个很有爱的女孩子呢!
交朋友如果按成绩来交的话,那不是很世故吗?
而你更看中的是人本身,而不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我觉得你是个真诚、真实的人。”
听到我的肯定,女孩有些不可置信地看着我,或许她从未想到自己在这件事上还能得到这么大的欣赏和肯定。
我点头给她肯定,此时,她已经从缩着脑袋的状态中,慢慢地坐正身体。
我继续问:“你可以评价一下你自己吗?”
一听这话,她的身体又缩下去了:“我上课不积极发言,成绩不够好,没有人喜欢我,作业拖拉……”
看来孩子已经习惯对自己负面评价了,在她停顿的间隙,我问:“你的优点是什么?”
她思索一会儿说:“我除了画画好外,好像没有什么优点了。”
我突然想起来她的画:“那天你们班家长会上的,黑板上的画是你画的,是不是?”
她点点头。
我立马赞叹道:“太厉害了,布局合理,线条流畅,构思新颖,这些让我做,在短短的十几分钟的时间内是做不到的。”
聊到这里,学校情况已经了解差不多了,下面就是了解家里的情况了。
我:“在家里,你对爸爸的感受是什么?”
她:“我很害怕他。”
这时,妈妈插话:“他爸对孩子就是吼加打,生活中很多时候也看不到他,因为工作的关系,他很少回家,回家来也是自己玩自己的。”
我:“在家里,你感觉到的是什么?”
她:“大家都喜欢弟弟,好像没有我的存在。”
这时,妈妈去服务台端餐,我又问:“妈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一听到妈妈,她要哭了:
“有了弟弟后,我感觉家里的人更爱弟弟。
以前我能感觉到妈妈爱我,现在我感觉妈妈更爱弟弟,都不理我。
妈妈本来很忙,可是只要有时间就陪弟弟玩,我很想妈妈像以前那样也陪我。”
我看着想哭又压抑自己的女孩,轻轻问:“你最想对妈妈说什么?”
她扶着纸杯的手无法控制地颤抖,我伸过一只手,将她的手放在自己的手里,微笑的看着她,等待着她平衡情绪。
过了一会儿,她泪眼汪汪的对我说:“我想要妈妈像以前一样爱我。”
我点头,继续问道:“你想要什么?”
她:“我想要妈妈抱我。”
我:“很好,妈妈来了,你能亲口跟妈妈说,妈妈,我想要你抱抱我吗?”
她有点犹豫,后又点点头。
03
当妈妈回来时,她多次看向妈妈又看向我,求助的眼神不断的在妈妈和我之间移动,只是妈妈并没有够感觉到孩子眼神背后的需求。
我知道,她还没有力量主动说出自己的想法。
我想,我自己也做不到立马就自然拥抱父母,我也是准备了很长时间后,才迈出那一步,所以,我很能理解她的纠结和煎熬。
但我知道,此刻我唯一能做的是用微笑给她鼓励,而不是强求或替代。
任何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
吃完午饭,我说:“你说你画画很好,你能不能现在就画一幅画,画出你家里的日常情况?”
她点点头,妈妈从服务台拿来笔和纸,她开始画画,我和妈妈聊天。
这个时候,我了解了孩子的家庭基本情况。
父亲是个孤儿,由养父抚养大,现在做美容美发生意,一直在外,和孩子基本没有交流,有交流就是吼和打,回来基本都是自己玩手机,或者和弟弟玩。
孩子妈妈和孩子爸爸是初中同学,因老师的一句“我们班最聪明就是他(孩子父亲)”而产生怜悯,用她自己的话,就是母爱泛滥,和他谈恋爱,也是早恋。
妈妈自己的原生家庭是,父亲和母亲除非不讲话,一讲话就是吵,她总是帮着父亲,母亲怨气更大,因此家里也总是争吵不断,不得安宁。
女儿六个月大时,他们就交给外公外婆带,孩子上幼儿园时接到身边,基本也是外婆带的,夫妻两人很少顾及到孩子。
后来有了老二,妈妈开始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知识,也经常看我发的朋友圈,两个孩子有着明显的差别:老大安静、内向,老二外向、很会表达。
用孩子外婆的话来说,老二“哄得把我卖了我都不知道”。
家里的人也更多的关注老二,现在老二上幼儿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
老师反馈:不能够很好的和同学相处,专注力不够,总会制造些麻烦,因此也是弄得妈妈焦头烂额,疲惫不堪。
这时又知道老大在学校受排挤,妈妈非常震撼和苦闷,又没有方法解决,因此想到向我求助。
我想到老师讲的家庭排序,于是问妈妈:“你能将你家里的成员按着重要等级进行排序吗?”
妈妈看着我,半天没有说出话来,过了一会儿她说:“我可以通过信息发给你吗?”
此时,画画中的孩子抬起头来说:“我曾经也问过妈妈这样的问题,妈妈也没有回答我。”
我问小女孩:“那你能将家里的成员进行排序吗?”
小女孩抬头想了想说:“弟弟,外婆,妈妈,外公,爸爸。”
我问:“你呢?你在哪个位置?”
她看着我表示不能理解,我再一次的肯定的说:“你排在家里的哪个位置呢?”
小女孩又想了想,有点歉意的感觉,声音更轻,不确定地说:“我排在第三。”
我知道,此时她内心在斗争,自己和妈妈这个位置该怎么排。
于是我再一次的确定的问:“你排在第三的位置,就是弟弟,外婆,你,妈妈,外公,爸爸,是吗?”
她点点头。
我说:“好的。你的画好了吗?”
她将她的画拿给我,我请她说说画里的内容,她说:
“这个是妈妈,妈妈一有时间就是忙家务(阳台上的晒被子的);
这个是爸爸,爸爸一直一直的在看手机,不对,我应该再多画两三部手机(沙发上的);
这个是外公,他在扫地(客厅拿扫帚的);
这是奶奶,她在做饭(端盘子的,靠近桌子的地方);
这个是我和弟弟,我们在房间玩。”
这时妈妈插话:“星期六星期天,如果我们上班,两位老人不在,就是老大带老二,老大教老二。”
我示意妈妈孩子可以去上学了。
临走的时候,我再一次提醒孩子:“你想跟妈妈说什么?”
孩子又一次想退缩,我再次鼓励她:“我们说好的,现在你可以跟妈妈说了。”
孩子看着周围的环境(不远处有人),又看看妈妈,又看看我,我觉得孩子还需要力量,于是对她说:“你可以在妈妈的耳边说。”
这个建议让女孩很乐意接受,她在妈妈耳边耳语着,耳语后看着妈妈,得到妈妈回应后,她立马拥抱着妈妈。
此时,妈妈也回应着孩子,拥抱着孩子,告诉她:“妈妈答应你,每天都拥抱你,好不好?”
孩子很用力的点点头,脸上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拥抱过后,妈妈将孩子送到的士车上,孩子去上学,我们继续交流。
04
当妈妈再一次坐在我面前,我将孩子的画放在她面前,很平静地说:
“孩子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感受不到你们的爱,尤其是你的爱。
你上班很忙,下班回来也是忙着家务,有时间也是陪着弟弟玩;
孩子也感受不到外婆的爱了,外婆更多的时间在忙着做饭,忙着带弟弟,陪弟弟玩。
你听到她排的顺序了吗?弟弟,外婆,妈妈,而你和外婆的脸都是背着的,看不到了,她最怕的爸爸脸是毫无表情的,眼睛是一直盯着手机的,外公也是专心的忙着他的扫地。
最神采飞扬的是她自己和弟弟,而她却替代了你的角色,她是弟弟的姐姐,也是弟弟的母亲。
这个家里每个人都还在,可是每个人之间却毫无联结,各忙各的,而她在画画。
画画是她唯一的爱好,也是她内心的抚慰剂,因此在画画时她是开心的,她是笑着的。
弟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爱,家里每个人都给了他的爱,因为他也是笑得最开心的。
在家里得不到的温暖和爱,于是她到外界去寻求,而她太渴望得到爱和关注了。
对于班级孩子们而言,他们立马感受到了她的需求,可是却给不了这么多的爱和需求啊。
班里的同学本身还是孩子,孩子本来就需要来自父母的爱和需求,怎么可能再分出自己的爱和需求给她呢?
于是,孩子们本能地就会排斥她,不愿意靠近她。
想一想,你愿意靠近一个能量低的人吗?你愿意靠近一个需要你不断给予的人吗?这会让你感觉到累和不舒服,对不对?
你跟我说,孩子被排斥是因为其他同学排斥她的同桌从而排斥她,这是真的吗?
还有,为什么她会和“你们认为的成绩不好的学生”做好朋友呢?这说明什么,你可以好好想想。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你总是在告诉她怎么做,给她讲道理,但她还是处于被拒绝被排斥的孤独状态了吗?
因为她从家里得到的温暖和爱太少了,她内心的力量太弱了。你有没有感觉,孩子的身上有你的影子呢?
还好,孩子现在是五年级,如果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她会怎样做?”
听到这里,妈妈有点激动,向我保证似的说:“我决定以后每天都拥抱她。”
我说:“什么时候拥抱?”
妈妈说:“每天都抱。”
我说:“上学前抱,下班回来抱,睡觉前抱,只要她有需要就抱。”
妈妈含泪点头。
我问:“在和弟弟之间,你先抱谁?”
妈妈疑惑的说:“回来她在做作业,难道也先抱她,这不是打扰她吗?”
我说:“不管什么情况,都先抱姐姐,再抱弟弟,买什么东西首先考虑姐姐,再考虑弟弟,遇到矛盾,首先维护姐姐,再来看弟弟。”
妈妈点点头。
05
聊完女儿,我进一步跟她谈到儿子:
“你已经感受到弟弟在幼儿园里出现了一些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不是因为他得到了太多爱,而是你们给了太多没有界线没有底线和原则的放纵。
在一个家庭里,正确的顺序是自己,先生,老大,老二。这是你们小家庭的排序,之后才是你自己的父母,老公的父母。
我还想说的是,先把自己照顾好,成长起来,然后将你的先生拉回你们的床上,将两个孩子挪到他们的房间。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你愿意将来你的孩子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中如你们这般吗?”
妈妈惊讶的看着我若有所思,然后说:“我明白了。”
对于女儿我补充说:
“你女儿是自信心不足,她的发动机需要加油了,而这油来自于父母的爱!
今天我觉得说得差不多了,你也知道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了。
孩子需要什么,你也知道该怎么做了,回去做就可以了。
如果以后还有什么问题,我能帮忙一定帮忙,今天就到这里。这幅画,你收好。”
我们一起走出来的时候,妈妈突然对我说:“蒋老师,我也想抱抱你。”
我伸出手来拥抱她,那一刻,我为能帮助到别人而感动幸福。
忽然,我想到那句“教育,让更多人更加幸福”的初心,此刻,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之后,我收到这位妈妈的反馈:
“蒋老师,告诉你,昨晚上临睡前我给女儿涂完面霜,我亲了她一下,给她道晚安。
然后,让我惊喜的事情发生了——在没有关灯的情况下,女儿自己也睡着了!
以前不关灯她就抱怨,大叫睡不着。昨晚她先睡,我要给弟弟讲故事,灯没有关,她用手挡眼睛睡了。”
最后,妈妈激动地说:
“原来,孩子在学校被排挤的问题根源不在学校,而在家庭里!
原来,孩子的要求真的不多,只要给她爱,只要我改变她就能变!”
是啊,当我们的爱流动到孩子心底,那些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收到妈妈的反馈,我的心底再次被感动。
懂得让爱流动的父母,最好看;被爱滋养的孩子,最幸福。
关于我们
幸福双翼专注专业系统家庭教育知识传播,致力于陪伴和支持千万中国家庭迈向幸福。
图片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