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今天的这篇文可能和之前的文风很不一样,但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平静的上演着。
今天,小樱桃期末考终于结束了,从考试前的家访到厚厚的试卷,我从未想过n年后,当我的孩子上小学时,竞争会比我们那个年代来的更加猛烈和直接。世界从未公正过,最大的不平等,就是出生的不平等。
在阶层上升的轨道上,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孩子会愈加艰难。
社会底层:贫困、留守儿童正在被时代抛弃
有人描述这样描述中国的留守儿童群体:
从来没有哪一个时代,或哪一个民族,这样大规模地产生了家庭的撕裂与分离。分离得理直气壮。
目前中国共有6102.55万的留守儿童,是个数字相当于一个英国,两个德国,两个台湾。
“儿童进不了城,父母回不去乡”,这些孩子长期过着没有父母相陪的“一个人”生活。
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49.2%的留守儿童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
2013-2014年间,媒体曝光的女童性侵案件高达192起,其中留守女童受侵害案件占55.2%;
2015年6月,国内首部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显示,近1000万留守儿童一年到头见不到父母。
“儿童自杀”、“犯罪”、“非正常伤害”与“意外死亡”是这个群体的关键词。
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双重缺乏,使得留守儿童一方面成为各类伤害事件的承受者,另一方面也成了各类犯罪事件的制造者,他们是盛世下的蝼蚁。
贵州毕节,一个西部的贫困城市,接连酿出了五名幼童闷死垃圾箱、四名留守儿童喝农药自杀等惨剧。
父母很遥远、爱很遥远,
贫穷很近、孤独很近,
没有什么能够照亮这些孩子所在的幽暗社会底层,没有什么能够照亮他们内心的绝望。
曾经,高考是穷人上位的最好方式,但现在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贫穷、读书无用让绝大多数底层群体早在中考前就已经和重点大学无缘,失去了阶层上升的通道。
甘地说:贫穷是最糟糕的暴力。最让人沉默与痛心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这群伴着苦难长大的孩子,因为亲情和正常家庭生活缺失而造成的心理异化和疾患,他们是湮没在历史时光中的留守者,整整一代人。
工薪阶层的孩子,夹缝中生长
今天刚考完试的小樱桃拿回了寒假作业
和之前的暑假作业一样
语文、数学都要求把下册课本预习一遍,包括完成课后习题
寒假里,家长要把这些新知识提前给孩子上一遍
加上其他各种的功课,基本上排满了每天的日程
而整个下学期,孩子们的主课仍是围绕着这两本书展开。
所以,不难理解,
为什么每次考试一个班的平均分都高达至少90分以上,考80分的孩子都是“学渣”。
在这样一个对既有知识不断反刍的过程中,分数成为了唯一的标的。
我们的孩子在一遍遍“啃书本”的过程里被动地消磨着好奇、探索、求知的天性,摧毁着对于学习的热情。
前些时一向不待见国产剧的豆瓣,给讲述中国孩子升学、留学的《小别离》默默的打出了7.8分。
饰演朵朵妈的海清有句经典台词:“你今天进不了前100,你就进不了重点高中,你进不了重点高中,你就进不了重点大学,进不了重点大学,你等于这辈子就完啦。”说出了多少工薪阶层内心的焦虑。
问题是,好学校也不是你想进就进的,除了拼分数,还得拼爹拼妈拼财力。
这是学业压力最大的一个群体,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内心本身就充斥着巨大的不安全感:毕竟,与社会上层相比,我们的孩子输不起。
但是,我们几乎可以毫无疑问的预见,若干年后,工薪阶层的孩子和上层距离会越来越远。
美国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工商管理与社会机构专业的副教授劳伦·里韦拉在新书中指出:工薪阶层和中低阶层背景的学生更少获得顶尖的工作,因为他们在大学期间专注于学习而不是社会生活。
她说:不管是否有意为之,精英阶层的父母让孩子享有不同的体验和互动方式,这对在社会上获得成功是有益的。在上层阶级和中上层阶级圈子里,有很多都是理所应当的事。例如怎么准备大学申请书,如何在商业的场合中以一种自然的方式交际,如何与老师,面试官还有其他的信息传递者保持融洽的关系,从有权力的人那里获得你想要的东西。大体上,如果我们把贫富差距看作一场体育竞赛,精英阶层的父母使他们的孩子处于上风,不仅仅是能够提供必要的游戏装备,还能教授他们游戏的规则,提供一些赢得比赛的内部秘诀。
一位朋友曾和我说,当她知晓一些“有钱人”获利的方式时,哭了很久,因为她从未想过,自己费尽心力、求而不得的东西在别人那里得来不费吹灰之力。
对于工薪阶层的孩子来说,选择只有两个:要么走,要么忍。
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过渡到一个能在中国社会活下去的成年人,中间隔着多大的鸿沟大家应该都有体会,作为父母要么勒紧裤带,费尽心力把孩子送出国;要么只能让孩子在高考大军里拼尽全力厮杀。
反抗传统教育制度? 那是富人的游戏
看这段,估计很多父母的玻璃心又要碎一地...
很多人都说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家长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柳传志的女儿一统网络打车帝国,王健林的儿子成为举足轻重的网红,就像当年的日本,律师家庭下一代容易出律师,议员的家庭世代都是议员,家庭的见识与父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王朔在谈到女儿时说:我干嘛不对她宽容?我干嘛要对她严厉?我希望她干嘛呀?我什么都不希望她。我希望她快快乐乐过完一生,我不要她成功。我最恨这词儿了。什么成功,不就挣点钱,被SB们知道吗?
这话也只有有钱人才有底气说出来:你不需要成功,有老子负责给你兜底。
现实的情况是:
当你还在纠结要不要生二胎的时候,有钱人早就跑到美国和香港生孩子去了;
当你在为几万块的英语培训费心疼不已的时候,有钱人上家里直接请了菲佣;
当你在为孩子重点小学抓耳挠腮的时候,有钱人直接把孩子送私立,读国际学校;
当你在为暴涨的房价郁闷不已时,有钱人直接送给5岁儿子一块地(有钱人的世界真是太TM任性了!)
让人更抓狂的是
当你以为有钱人的孩子都是挥金如土、不学无术、只懂飙车泡妞的富二代
可是他们偏偏要用实力证明自己
上名校、混圈子、做投资,点灯熬油地创业
比你家孩子聪明还比你家孩子努力
一句话:开挂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孩子逆袭的最好底牌
英国有部纪录片,导演选择了14个不同阶层的孩子进行跟踪拍摄,每七年记录一次: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最近的56岁。最新的一部片名字叫做《56UP》,一共分三集,在这150分钟里,我们可以窥见到普通的英国人的人生。
这部片子,预测了孩子的未来,也展现了孩子的未来
更赤裸裸的揭露了一个社会现实:社会阶级是很难逾越的,富人的孩子依然是富人,穷人的孩子依然是穷人
这些孩子,从小的生活背景和家庭习惯几乎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这个孩子从小爱读金融时报。
他给自己的人生规划是圣三一堂,剑桥。
若干年后,他成了一名律师。
而更多生活在底层的孩子,有些甚至在福利院长大,他们的习惯也有些与众不同。
所以,他们的未来,在自己规划里就不一样。
若干年后,他对于自己的生活非常的不满意,所做的工作只是为了糊口,谈不上喜欢,更谈不上实现梦想。
这部剧的56年人生不禁让人唏嘘、感叹,是的,当年一个个奶声奶气的小家伙,后来变成少年,青年,毕业,结婚,生子,经历生活的坎坷,变成头发花白的老人。一生轨迹,牵住了所有观众的心。
是的,每个人的人生都只有一次,没有彩排。
“你没法给孩子任何实质的东西,但良好的教育会让他们终身受用。”这是《人生七年》中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
在阶级固化的年代,孩子逆袭的最好底牌仍旧是不断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包括家长视野和格局的提升。
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提出了一个概念叫Red Queen Effect(红皇后效应)。若沿逆行的滚梯往上走,即便是跑步前进,如果速度不够快,结果还是停在原地。也就是说,如果自己的速度与周边环境变化一致,就只能是在原地踏步,无论如何都无法向前迈进。所以,我们唯有跑的更快,才能逆袭。
这个社会正在剧烈的变化着,一些职业在消亡,而另一些新的机会正在不断出现,一个人的出路并非一条单行线。
而父母的爱,应该是一场得体的退出,在关键的岔路口,我们为孩子掌好舵,引领他们倾听内心的声音,他们会选择适合自己的未来。
有孩子,就有烦恼,这就是生活。
下一个七年,你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