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周开始,每个朝代选一个伟大人物,记录他做事和思考的方法。
我们就从夏朝的创始人大禹说起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3731049/6aa253962bebba24.jpg)
说起中国历史,那句“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段”就从脑海里跑出来。
但关于夏朝是否存在过,史学界至今争论不休。一是因为夏朝没有文字,二是至今仍未出土过任何文物。
关于夏朝的记载,主要来自《史记》的《夏本纪》,而它基本是从《尚书·禹贡》里搬过来的。
先不纠结夏朝存在与否,这是历史学家的责任。我们可以从现有文字记载里,学学大禹的本事。
《夏本纪》三千多字,一半的篇幅在写大禹如何治水,可见历史上水患多么严重,治水多么艰难。
在大禹之前,他的父亲鲧用“围堵”的方法努力治水九年,未能取得成功,因而被舜诛于羽山。
当时追究领导责任的做法是相当严厉的。禹背负父亲的遗恨,还有人民的期盼,正可谓“压力山大”。
舜推举大禹治水除了大禹本人作为“司空”,有着掌管百工工程之事的经验,更重要的是大禹“可成美尧之功”。
禹果然不负众望,十三年励精图治,终于完成了治水重任。那么,当面对一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们该怎么做?回顾他的事迹,主要有三个方面可资借鉴:
一是总结前人失败教训。有时成功是踩在无数失败者肩膀上的。他接手治水的重任后,首先寻找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认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是造成“数为败”的原因所在,所谓“伯禹念前之非度,改制量,高高下下,疏川导滞”。就是说禹采取了发动民众先做“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的勘测工作,应用了准绳等测量工具,并且用数学的方法使之更加精确。在精确勘测的基础上,大禹才制定了改“围”之壅堵,为以排流为主的“疏导”治水方法,奋洗先人之耻。
二是身先士卒殚精竭虑。“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他亲自率领民众自冀州始“凿龙门,通大夏,疏九河,曲九防,决渟水致之海”,遍九州大地,导山浚川,开凿济、漯、淮、泗等河流,与大众一道与大自然搏斗,将自身置之度外,十三年如一日。有资料说他结婚四日便“复往治水”,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是“股无胈,胫无毛,手足胼胝,面目黧黑”,终于平息水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是公而忘私无私品格。我们现在常用“三过家门而不入”来突出了大禹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大禹治水的成功,赢得了天下民众的拥戴,“皋陶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而“帝舜荐禹于天,为嗣”,为大禹最终建立夏朝奠定了基础。大禹治水为我们构建出了一幅中华民族人定胜天的壮丽场面,也勾画了中国人勤劳勇敢的精神画像。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你发现什么共同点么?中国人从来不臣服于压倒性的力量,而是在面对一个不可能战胜的对手的时候,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是大禹治水带给我们的启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