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知在哪里闪见过一眼一篇题目类似“写不出来就不要硬写”的文章,当时没点开链接看文章,不了解文章作者所持观点,而我本文表述的是建立在自己对那个题目的狭义理解上,即理解为“当曾经决定开始写作的人在遇到写不出来的情况时,就不要为难自己了,还是放弃尬写下去吧”。
我想,持有这种写不出来就放弃观点的人,很可能是在对写作的定位上出现了不合理期待。写作无外乎主要有两个方向可能,一是以此为业;二是,提高自己的文字表达能力,或仅仅只是记录、表达和倾诉。
如果你以成为作家为写作目标,放弃这个选项就不该在你的清单上。
如果,以成名成家为写作目标,当然十二分肯定不能写不出来就不写,一旦遇到艰难时刻就轻言放弃,“学不会来就不要硬学”、“跳不好来就不要硬跳”、“画不好来就不要硬画”.....
那么,我们还能做成什么?
就连年前刚刚过世的林清玄先生,也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每天1000字,大学每天2000字,大学毕业后每天3000字,直到40多岁也不曾改变这个习惯,他近200本的作品,是建立在更大量终究不得见天日的“无效”写作基础上的。
美国自由投资人米勒维尼,他在建立了自己的投资系统后,曾经6年处于几乎颗粒无收的无效操作状态,直到第10年后的再10年,他把自己的几千美元变成了几百万美元。而他的成功追随者,在学习之初,不仅反复阅读了米勒维尼的书籍30多遍,甚至还手工抄写了1遍。而大多数人却总是陷在粗浅阅读一遍之后,在“感觉不知所云的茫然和不过如此”的懵懂中,忙不叠地投入对另一个“高人”观摩的负反馈怪圈中。
难怪会有“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这样一句名言。
如果你不以成为作家为写作目标,放弃这个选项又何必在你的清单上。
显然,以写作为生不适合所有人拿来当作人生目标。那么普通人写作,就必须要言之有物?为什么不能仅仅只是普通人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记录方式呢?没必要把写作供奉在一个高不可攀的神坛上,成年人在写作这件事上,何尝不可以当作是一个像运动、阅读和歌唱那样,再日常和普通不过的生活习惯。我们不会因为拿不到金牌而放弃锻炼身体,那我们为什么要因为写不好而放弃写作?
普通人的写作如果能够达成生活记录、心灵表达和思想脉络梳理这几样功效,这就是一个值得保持的好习惯。每次在健身房的更衣室里看见那些宁可拿着手机看视频也不回家的人,我就会生出“人类真是孤独”的感叹,如果能够建立一个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方式,人生的幸福饱和感会不会增强更多?
我们真的不要轻易去期望自己的文字获得多少赞赏和喜欢,那只会陷自己于困顿,但我们可以期望在自己年老时能够阅读自己的文字回顾人生,可以期望自己在无人可诉说的时候通过敲打文字来平静内心波澜,可以期望在思维混沌模糊的时刻用文字梳理找到那团乱麻的线头。
于我,文字就是我人生的时光摄影师,是我的心理医生,是我灵魂的同伴,所以我觉得没必要说什么写不出就不写的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