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是炎帝部落的一系,其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原本在今河南新密市曲梁乡古城寨一带,活动范围相当于今新密市东南部和新郑西部。在华夏部落联盟统一为黄帝一系势力掌控之后,祝融氏部落便渐趋南迁,成为了占据上古华夏部落联盟南部,与苗蛮部落联盟相交触的部落。
祝,祭祀之义;融,与鬲相关,指代明亮与光明。由此,祝融,是又一位与火的使用关系密切,甚至可以说是“以火施化”的先民领袖。
尽管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但火种的保留始终是困扰先民们的一个问题。祝融自少时便喜与火亲近,十余岁时便十分长于管理用火,能将火源较长时间的存燃下来。祝融将火广泛的应用于饮食、取暖、照明、驱兽、烟熏除瘴等生活中的多个方面,为部落族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安全,备受大家的敬爱。
在一次迁徙的过程中,祝融感到携带火种在路途中会有诸多不便,因而将火种灭掉,只将取火用的尖状石带在身上。待到需要取火时,祝融便依着从前的样子,用燧人氏的方法钻木取火。不过不知是因为什么原因,钻了许久都没有能够成功,焦急的祝融遂将手中的尖石猛力的掷向一边,以发泄胸中的郁闷。巧合的是,那已经被摩擦的火热的尖石恰巧砸到一旁的山石上,两相撞击,迸发出夺目的火星。这一闪而过的火星重新点燃了祝融的思绪,他想到了新的取火方法。于是,他采集来一些被曝晒的干燥易燃的芦花,用两块石头紧挨芦花碰击敲打,火星迸溅的芦花上面,丝缕般的轻烟渐渐出现,祝融柔和的轻轻一吹,微弱的火苗开始出现了。就这样,祝融在钻木取火之外,成功探索出了更为简易便捷的新的取火方法,极大发展了原始人群对火的利用和管理。
此外,祝融还将火运用到战争中,并在阪泉之战初期给黄帝造成了很大的困扰。阪泉之战后,炎帝战败,祝融部落随之一起并入到黄帝部落中。黄帝一方面为震慑苗蛮部落,维护华夏部落联盟的稳定,同时使炎帝遗民远离部落联盟权力中枢,遂以司管南方事务的名义,将祝融部落南迁。
祝融的治所,大致在今天南岳衡山一带。他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经常巡视各处百姓,将火的运用加以传播和推广。祝融还创设了市场,通过交易丰富先民的生活。此外,祝融还对音乐有着特殊的兴趣,他常常在衡山上演奏悠扬动人的乐曲《九天》,通过艺术的感染振奋人民的精神和情绪,抒发个人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可以想见,祝融的形象并非暴烈的火焰赤帝,而是一位正直仁慈的先民领袖。后世所常常被提及的祝融重黎,应该是祝融部落承袭祝融衣钵的一位后世子孙。
祝融死后葬于今衡阳市南岳区。他的后人分为曹、彭、秃、董、妘、斟、己、芈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后世,楚地人民视祝融氏为楚人的先祖,长久敬奉和纪念。
网友评论